南修武县
北魏孝昌中改修武县置,属汲郡。治所即今河南获嘉县。隋开皇初改名获嘉县。
古县名。北魏孝昌中以修武县改名,治今河南省获嘉县。属修武郡。北齐复称修武县,移治今河南省修武县。
北魏孝昌中改修武县置,属汲郡。治所即今河南获嘉县。隋开皇初改名获嘉县。
古县名。北魏孝昌中以修武县改名,治今河南省获嘉县。属修武郡。北齐复称修武县,移治今河南省修武县。
在今内蒙古兴和县境。《魏书·太祖纪》:天赐三年(406)九月,拓拔珪“度漠北之吐盐池。癸巳,南还长川。丙申,临观长陂”。
唐、宋时设于都城或陪都的馆驿。(1) 唐代设于京师长安的馆驿。《续高僧传》 卷4 《玄奘传》: “从故城之西南至京师朱雀街之都亭驿。” 据元人骆天骧 《类编长安志》 卷4,驿在朱雀街西第一街第二坊,即
在今广西永福县西北凤凰村。《明史·广西土司传》:弘治中,韦银豹“尝挟其五子据凤皇、连水二寨”。即此。
即今台湾省南投县东南集集镇。清设集集汛,有外委驻守。乾隆五十一年 (1786),天地会首领林爽文大理栈兵败,携家走集集埔。1946年设集集镇。据刘枝万等纂 《南投县志稿》 说: “所谓 ‘集集’ 者,
即今安徽和县西南五显乡。清光绪《直隶和州志》卷4:五显集在“州西南六十里”。
北周置,属临汾县。故址在今山西新绛县西北二十六里泉掌镇。
又名龟龙山。在今广东恩平市西南二十里。《方舆纪要》卷101肇庆府恩平县:龙鼍山在“县西二十里。亦名大人山,又名鼍山。高三百余丈,周七、八十里。中有龙潭,俗名圣水,东有穴清泉泻出,名曰水磜。旁有紫霞洞,
在今西藏巴青县西北巴青区的夥尔巴青。为藏北三十九族之一。见清乾隆 《西藏志 · 外番》。
即今山西陵川县南路城乡。《清一统志·泽州府》: 路城镇 “在陵川县南”。
即上、下罗计堡合称。上罗计堡在今四川珙县南七十里上罗镇; 下罗计堡在今四川珙县西南五十里下罗乡 (老堡场)。明于两处调叙南卫官兵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