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十二州

十二州

①传说中尧舜时代的行政区划制度。 《尚书·尧典》:“肇十有二州。”马融释十二州名,乃杂取《职方》、《尔雅》所载《禹贡》九州以外州名拼凑而成。

②西汉元始五年(公元5年)王莽废除司隶校尉部和十三剌史部,改置雍、豫、冀、兖、青、徐、扬、荆、益、幽、并、交十二州。东汉光武帝罢十二州,恢复西汉旧制。

③三国魏分境内为司隶、冀、豫、兖、青、徐、荆、扬、雍、凉、并、幽十二州。


(1)传说中尧舜时代的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尚书·舜典》:“肇十有二州。”谷永(《汉书》本传)、班固(《汉书·地理志》)都解释为“尧遭洪水,怀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在禹置九州之前。到马融才解释为在禹置九州之后:“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以冀州之北广大,分置并州。燕、齐辽远,分燕置幽州,分齐为营州。于是为十二州。”后世释经家多采用马说。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认为“当以《汉志》为正”。近代学者认为十二州的传说,当由于汉人影射武帝所置的十三刺史部而起;马氏所释十二州名,乃杂取《周礼·职方》、《尔雅·释地》所载《禹贡》九州以外州名拼凑而成。(2)西汉元始五年(5年)王莽为符合经义,废除司隶校尉部和十三刺史部,改置雍、豫、冀、兖、青、徐、扬、荆、益、幽、并、交十二州。东汉光武帝罢十二州,恢复西汉旧制。(3)三国魏分境内为司隶(时又称司州)、冀、豫、兖、青、徐、荆、扬、雍、凉、并、幽十二州。


猜你喜欢

  • 齐昌桥

    在今江西临川市东门外,跨抚河上。始建于南宋乾道元年(1165),是一座石桥。嘉泰中重建。明嘉靖年间再次重建。

  • 梅城山

    在今安徽凤阳县东南七十里。《方舆纪要》卷21临淮县: 梅城山在 “县东四十里。以山岩如城而名”。

  • 十八里铺

    ①在今河北卢龙县东。《方舆纪要》卷17卢龙县:十八里铺“建文四年,辽东兵攻永平,燕将谷祥过小河,拒却之于十八里铺”。即此。②即今陕西汉中市东铺镇。清乾隆《南郑县志》卷3:东乡有十八里铺。光绪《陕西全省

  • 那比隘

    在今广西田林县西南那比乡。《清一统志·泗城府》:那比隘“在西林县南一百六十里”。有兵防汛。

  • 西额旗

    即额尔古纳右翼旗。1934年伪满置,治所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额尔古纳市东北奇乾乡。1947年并入额尔古纳旗。

  • 利国山

    即铜官山。今安徽铜陵市南铜官山矿区。《新唐书·地理志》 南陵县:“利国山有铜、有铁。”《元和志》卷28南陵县:利国山“在县西一百一十里,出铜,供梅根监”。古山名。又称铜官山。在今安徽省铜陵市南。旧产铜

  • 乌揭

    亦作呼揭。在今哈萨克斯坦斋桑湖至新疆阿尔泰山间额尔齐斯河流域。《汉书·匈奴传》:郅支单于破乌孙后,“因北击乌揭,乌揭降”。

  • 多尔吉拔姆宫

    即今西藏浪卡子县羊卓雍错西岸桑丁寺。藏语意为金刚母猪。清《西藏图考》卷5:多尔吉拔姆宫“在羊卓白地地中海中, 自布达拉西行半月。海中有山,上建寺,极宏丽, 乃女呼图克图多尔吉拔姆所居。世传北斗之精化生

  • 庙矶滩

    亦名庙基滩。在今四川云阳县东长江中。明嘉靖 《云阳县志》 卷上: 庙基滩在 “县东三十里。蜀道险地”。两岸石咀夹束,江面甚逼,江心又有石梁一道,横亘南北,水流至此,漩折成涡,名曰迴水沱,舟行屡遭覆溺。

  • 南岭

    ①即今辽宁北票市东南南岭站。民国 《东北年鉴》 北宁路线图: 锦朝支线有南岭站。②在今广东紫金县东南南岭镇。《方舆纪要》 卷103惠州府永安县: 南岭在 “县东南八十里,广百余里。四高中衍,惟一路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