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府
明洪武元年(1368)改元大都路置,属山东行中书省。治所在大兴、宛平二县(今北京市)。辖境相当今北京市长城以南,天津市武清、宁河以北及河北廊坊市与唐山市西部地区。次年为北平行中书省治(后改为北平布政司)。永乐元年(1403)建为北京,改名顺天府。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元大都路置,治大兴、宛平两县(今北京城西南隅)。属山东行省。辖境相当今北京市长城以南,天津市武清区、宁河县以北,河北省廊坊市及唐山市以西地区。后为北平布政使司治所。永乐元年(1403年)建北京,改名顺天府。
明洪武元年(1368)改元大都路置,属山东行中书省。治所在大兴、宛平二县(今北京市)。辖境相当今北京市长城以南,天津市武清、宁河以北及河北廊坊市与唐山市西部地区。次年为北平行中书省治(后改为北平布政司)。永乐元年(1403)建为北京,改名顺天府。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元大都路置,治大兴、宛平两县(今北京城西南隅)。属山东行省。辖境相当今北京市长城以南,天津市武清区、宁河县以北,河北省廊坊市及唐山市以西地区。后为北平布政使司治所。永乐元年(1403年)建北京,改名顺天府。
在今广东广州市北三元里村之北。清初建三元庙,为一道教神庙。道光二十一年(1841)三元里人于此设立平英团指挥部,组织附近一百零三乡人民在牛栏岗痛击英国侵略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复,辟为纪念馆。19
在今安徽绩溪县东北。《方舆纪要》卷28绩溪县:大石门“在县东四十里。有石高数十丈,对峙如门。中有道,可通行人。又有石横如门限,水经其上,激荡有声。下流十里又有小石门”。
即今江西武宁县东箬溪,地当箬溪水入修水之口。有渡,清时设把总驻防。同治 《南昌府志》卷6武宁县市镇: 箬溪市 “距县四十里”。
在今西藏萨迦县北。北寺始建于北宋元丰二年 (1079),1268年又修建南寺。“萨迦”,藏语意为灰白土。因城北山上有一片灰色的岩石,风化为土状。“萨” 藏语意为土。“迦” 意为灰色,故名。寺庙具有元代
即猛省。今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东北勐省镇。
在今山西孝义市南十里。《方舆纪要》卷42引《旧经》称:“土地沃饶,有西河之美者,惟安生原耳。”
清顺治十四年 (1657) 改铜山守御千户所置,属诏安县,设参将驻守。即今福建东山县东铜陵镇(旧东山),为福建东南门户。明清之际为郑成功反清根据地之一。1916年东山设县,为县治所在地。1956年迁西
即缚吒城。今阿富汗北境马扎里沙里夫西巴尔赫。唐玄奘 《大唐西域记》 卷1: “缚喝国东西八百余里,南北四百余里。北临缚芻河。国大都城二十余里,人皆谓之小王舍城也。”
①北齐置,在今山西稷山县西北。《北齐书·斛律金传》:北齐天保十年(559),斛律光“遂取文侯镇,立戍置栅而还”。②疑在今河南宜阳县西境。《资治通鉴》:南朝陈永定三年(北齐天保十年,559),“齐斛律光
明洪武初置,在今湖北巴东县南,接鹤峰县界。《方舆纪要》卷78巴东县“连天关”条下:“又石柱关在县南五百里, 向设石柱关巡检司。隆庆四年改野三关巡司。《志》云:县东南二百五十里有石柱山,关盖因以名。为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