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兴县
①十六国北凉置,为凉兴郡治。治所在今甘肃安西县西南,北周并入冥安县。
②北周改冥安县置,为常乐郡治。治所即今甘肃安西县东南锁阳城。隋开皇四年 (584) 改为常乐县。
古县名。十六国北凉置,治今甘肃省安西县东。属凉兴郡。隋开皇四年(584年)改常乐县,并移治今安西县东南锁阳城。
①十六国北凉置,为凉兴郡治。治所在今甘肃安西县西南,北周并入冥安县。
②北周改冥安县置,为常乐郡治。治所即今甘肃安西县东南锁阳城。隋开皇四年 (584) 改为常乐县。
古县名。十六国北凉置,治今甘肃省安西县东。属凉兴郡。隋开皇四年(584年)改常乐县,并移治今安西县东南锁阳城。
①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北隅。《汉书·地理志》绵虒县:“玉垒山,湔水所出。”西晋左思《蜀都赋》:“包玉垒以为宇。”东晋郭璞《江赋》:“玉垒作东别标。”《方舆纪要》卷67灌县:玉垒关“在县西玉垒山下”。②在
在今四川合川县西北,与潼南县分界。《舆地纪胜》卷159合州:龙多山“在赤水县北五里。有唐孙职方樵。《龙多山录》云:上有一道宫曰至道观,东有大池,即唐武后时放生池。又有天宝十四载韦藏锋祭山题名。中峰有鹫
北宋政和六年 (1116) 升齐州置,治所在历城县 (今山东济南市)。元初改为济南路。至正二十七年 (1367) 朱元璋改为济南府,属山东省。辖境相当今山东新泰、肥城二市以北,德州市和平原、长清县以东
又作抱犊崮。即今山东枣庄市东北境之抱犊山。《南齐书·崔祖思传》: 建元三年(481),“淮北义民桓磊磈于抱犊固与虏战,大破之”。
即今四川泸定县东南兴隆镇。清吴崇光《川藏哲印水陆记异》:“第十四站:住冷碛,行窄路。二十里至兴隆堡,又名龙坝铺, 系大市镇。”
在今云南鹤庆县西南五里。《清一统志·丽江府》: 落钟河 “源出朝霞山之龙湫,截官道而东,上有落钟桥。相传唐时,有僧自叶榆舁所铸元化寺钟归,及桥,钟坠水中,取之不获,因名”。
①隋大业六年(610)置,为临振郡治。治所即今海南省三亚市西北崖城镇。《新唐书·地理志》:宁远县“以宁远水名”。唐武德五年(622)为振州治。天宝元年(742)为延德郡治,乾元元年(758)复为振州治
清置,属西昌县。即今四川西昌市西北六十里礼州镇。有县丞驻此。民国初改设县佐。在四川省西昌市境东北部。面积32平方千米。人口2.2万。镇人民政府驻礼州,人口 4100。汉苏示县、北周苏祁县治此。元至元时
即今山东蒙阴县东北巨山。《左传·桓公六年》: 申繻曰,“先君献、武废二山”。杜注: “二山,具、敖也。鲁献公名具,武公名敖。” 《国语· 晋语》: “范献子聘于鲁,问具山、敖山,鲁人以其乡对。献子曰:
即今内蒙古额尔古纳市北之根河。《明史》作坚河,设坚河卫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