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来山
在今山东莒县西。《续汉书·郡国志》 琅邪国东莞:“有公来山,或曰古浮来。”《水经·沂水注》:“沂水又东径盖县故城南……沂水又东浮来之山,《春秋》经书‘公及莒人盟于浮来’者也,即公来山也。”
古山名。又称浮来山。在今山东省沂源县东南。《续汉书·郡国志》:琅邪国东莞县“有公来山,或曰古浮来”,即此。
在今山东莒县西。《续汉书·郡国志》 琅邪国东莞:“有公来山,或曰古浮来。”《水经·沂水注》:“沂水又东径盖县故城南……沂水又东浮来之山,《春秋》经书‘公及莒人盟于浮来’者也,即公来山也。”
古山名。又称浮来山。在今山东省沂源县东南。《续汉书·郡国志》:琅邪国东莞县“有公来山,或曰古浮来”,即此。
亦作鄢县。 即傿县。 东汉作 “县”, 属梁国。在今河南柘城县北三十里远襄乡。《续汉书·郡国志》 梁国: “, 故属陈留 (郡)。” 西
在今江西永丰县南。《明一统志》 卷56吉安府: 相石亭 “在永丰县南。宋文天祥兵败空坑,过此山时,顾石崖祝曰: 天若祚宋,愿以崖石堕塞兵路。言讫,石果堕,元兵不得进。后人因名亭曰相石”。
即今江西万安县南棉津乡。清同治 《江西全省舆图》 卷7: 吉安府万安县南有棉津汛。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博州路置,属中书省。治所在聊城县(今山东聊城市)。辖境相当今山东聊城市及高唐、茌平、莘县等地。明洪武初改东昌府。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博州路置,治聊城县(今山东聊城市)
即今浙江三门县北珠游溪。由西向东单独入海。《方舆纪要》 卷92宁海县: 海游溪 “源出海游岭,东流五十里入海”。1981 年更名珠游溪。
①北魏太和十一年(487)改渑池县置,为渑池郡治。治所在今河南渑池县西十三里。西魏大统十一年(545)属河南郡。北周大象中改属同轨郡。隋开皇初复为渑池县。②东魏兴和中侨置,为渑池郡治。治所在今河南卫辉
明置,属灵州守御千户所。在今宁夏盐池县西南老盐池村。明嘉靖 《宁夏新志》 卷3: 盐池城“北至石沟驿七十里,南至隰宁堡四十五里。旧城周回一里。弘治十三年都御史王珣拓其城二里。正德十四年,都御史王时中奏
元至元十二年 (1275) 置,属中庆路。治所在压磨吕白村 (今云南禄丰县东北六十二里仁兴镇古城)。《元史·地理志》: “本乌蛮罗部,地险俗悍。至元十二年,因罗部立罗次州。” 二十四年降为县。民国 《
在今陕西兴平市西二十五里。《元和志》卷2兴平县:百顷泽“周回十六里,多蒲鱼之利”。
在今安徽泾县南。《舆地纪胜》卷19宁国府:东流山“在泾县南五十里。约高数百丈。唐末有逸士隐此称东府君,至此号东流山”。在安徽省泾县南。海拔835米。《泾县志》载:“唐末有逸士东流府君隐此,始名东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