僮县
①秦置,属泗水郡。在今安徽泗县东北骆庙乡潼城村。西汉属临淮郡。东汉改为僮侯国,三国魏复改为僮县。西晋属下邳国。北魏属下邳郡。北齐后废。
②南朝宋侨置,属北下邳郡。治所在今江苏沭阳县南六里。南齐属北东海郡。梁为僮阳郡治。南朝陈太建五年 (573) 省入怀文县。
古县名。秦置,治今安徽省泗县东北。属泗水郡。北朝齐周间废。
①秦置,属泗水郡。在今安徽泗县东北骆庙乡潼城村。西汉属临淮郡。东汉改为僮侯国,三国魏复改为僮县。西晋属下邳国。北魏属下邳郡。北齐后废。
②南朝宋侨置,属北下邳郡。治所在今江苏沭阳县南六里。南齐属北东海郡。梁为僮阳郡治。南朝陈太建五年 (573) 省入怀文县。
古县名。秦置,治今安徽省泗县东北。属泗水郡。北朝齐周间废。
1915年以芒市、遮放、勐板三土司地置,属云南腾越道。治所在今云南潞西县西南七十四里遮放镇。1929年直属云南省。1932年改潞西设治区。旧县级行政区名。1912年由芒市、勐板两土司设置芒板弹压委员。
指今四川、陕西交界之地。唐骆宾王 《送吴七游蜀》 诗: “日观分齐壤,星桥接蜀门。” 唐陈子昂《西还至散关答乔补阙知之》 诗: “蜀门自兹始,云山方浩然。”
在今浙江浦江县北。《方舆纪要》 卷93浦江县: 箓竹岭 “在县北五十里。自趾至顶凡十八盘,亦名淡竹岭”。
在今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鹤溪镇)西下场村银坑洞。《方舆纪要》卷94景宁县:下场坑银冶“在县西十里”。明初开采,弘治中封闭。
又名书山、大章山。在今江西上犹县西北八十里。《清一统志·南安府》:书山“一名太傅山。以邑人卢光稠尝居山下,后赠太傅,故名”。
西藏旧分康 (喀木)、卫、藏、阿里四部。清雍正年间划康部宁静山以东地归四川省,以西与卫部合称前藏。1914年以前藏太昭 (江达) 以东旧康部地区划为川边特别区,前藏仅指卫部。西藏旧分康(喀木)、卫、藏
①又称薄。在今山东曹县南二十五里。《太平御览》 卷155引 《帝王世纪》: “蒙为北亳,即景亳,汤所盟也。”②即北亳。商三亳之一。在今河南商丘县北。《左传》: 昭公四年 (前538),椒举言于楚子曰:
即今山东蓬莱市东南二十里马格庄镇。清道光《蓬莱县志》卷1《市廛》有马格庄。集镇名。在山东省蓬莱市北部,北临黄海。属新港街道办事处。人口2130。原马格庄镇人民政府驻地。明洪武年间,宋姓人家从江苏海州宋
①在今四川温江县西北寿安乡。民国《温江县志》卷1:吴家场“在治西三十五里吴集乡。场东南二里有鱼凫王墓”。②即今四川荣昌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吴家镇。清光绪《荣昌县志》卷2:吴家场“出场东至九板桥交大足界,西
北宋置,属新郑县。即今河南新郑市北三十四里郭店镇。(1)在浙江省海宁市中部。面积20.8平方千米。人口1.7万。镇人民政府驻郭店,人口5500。明景泰年间诗人苏平兄弟(景泰才子之二)隐此,称苏溪。嘉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