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保定市

保定市

1938年日伪由清苑县析置,为河北省会。治所即今河北保定市。1945年废。1948年当地解放后复置保定市。


在河北省中西部、太行山东麓。面积2.2万平方千米(市辖区73平方千米)。人口1076.9万(市辖区95.4万)。辖新市、北市、南市3区和满城、清苑、易县、徐水、涞源、定兴、顺平、唐县、望都、涞水、高阳、安新、雄县、容城、曲阳、阜平、博野、蠡县18县,代管定州、涿州、安国、高碑店4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北市区。春秋战国为燕、中山国地。元时以“保卫大都安定”之意将顺天路改为保定路,故名。北魏置新城县(治今市区东北);太和元年(477年)分置清苑县,治今保定市,属高阳郡。《太平寰宇记》:因“清苑河为名”。五代唐置泰州,治清苑县。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于清苑县置保塞军,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改保州。蒙古太宗十一年(1239年)升顺天路。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保定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置保定府。清直隶省治此。1912年直隶省徙治天津。1913年废府置范阳道,次年改保定道,1935年始为河北省省会。1948年析清苑县城关置保定市(县级)。1949年河北省保定专区专员公署驻此,保定市升省辖市(地级)。1958年省会迁天津市,保定市划归保定专区。同年完县、满城、清苑县划入该区。1960年保定专区与市合并,为省辖市。1961年专区与市分设,保定市属保定专区。1966—1967年复为河北省省会。1983年复为地级市,辖满城县。1986年清苑县划归市属。1994年保定地区撤销,所属涿州、安国、定州、高碑店4市和涞水、阜平、徐水、定兴、唐县、高阳、容城、涞源、望都、安新、易县、曲阳、蠡县、顺平、博野、雄县16县划入市属。地处太行山山地丘陵、山前平原和冀中平原区。地势西高东低。有拒马河、瀑河、漕河、唐河、清水河、大沙河、磁河等东流汇入白洋淀、大清河。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农产小麦、玉米、棉花、甘薯、花生等。盛产草莓、柿、红枣、苹果。矿产有煤、铁、大理石、石棉等,东部富藏石油、天然气。工业以冶金、煤炭、轻纺、化工、机械、电子为主。特产祁州中药材、定州健身球、涿州金丝挂毯、徐水刘伶醉酒、曲阳石雕。京广、京原铁路和京珠、津保高速公路、107、112国道、京获、保沧、津保等公路纵横市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有大慈阁、莲花池、淮军公所、直隶总督署和定州开元寺塔、安国药王庙、满城满墓、易县清西陵、燕下都遗址、曲阳北岳庙等及涞水野三坡、白洋淀游览区。纪念地有冉庄地道战遗址、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晋察冀边区烈士陵园。


猜你喜欢

  • 龙湖

    ①在今福建泉州市南。《寰宇记》卷102泉州晋江县:“龙湖在县南一百里,有庙存焉。”明《八闽通志》卷7《地理志·山川》:龙湖“在府城南。相传湖与海通,中为涌沙所隔,遂别为湖。尝有龙出入其中,故名”。《清

  • 西周邑名。在今陕西合阳县东。《诗经·大雅·韩奕》: “韩侯出祖,出宿于屠”。古邑名。在今陕西省合阳县东。《诗经·大雅》:“韩侯出祖,出宿于屠。”即此。

  • 西夜国

    亦名漂沙、子合。汉西域国名。都城在呼犍谷(今新疆叶城县西南)。神爵二年(前60)后属西域都护府。西域城国。汉时王治呼犍谷(今新疆叶城县南阿克河河谷一带)。属西域都护。

  • 遒县

    即逎县。在今河北涞水县北。《汉书·地理志》 涿郡逎县 《注》 引师古曰: “逎古遒字。” 《晋书·地理志》: 幽州范阳国作遒县。即“逎县”。

  • 平圃镇

    即今广东曲江县东北周田镇西南平圃村。《方舆纪要》卷102韶州府曲江县:平圃镇在“府北九十里。有巡司……洪武十六年设”。古镇名。在今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北。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设巡检司于此。

  • 邺北城

    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北。战国魏于此置邺县。东汉末为冀州治。建安十八年(213)曹操为魏王定都于此。十六国后赵、冉魏、前燕均建都于此。《水经·浊漳水注》:“魏武封于邺,为北宫,宫有文昌殿。……其城东西

  • 石所山

    在今福建仙游县东北六十里。《方舆纪要》卷96仙游县:石所山“高数千仞,盘踞百余里。何岩居群峰之上,而此山又居其上。巅有乌头岩,石黟黑,浮海者望以为的”。

  • ①又作邹。周代姬姓。周武王封颛顼之后于此。都邾 (今山东曲阜市东南南陬村)。春秋文公十一年 (前616) 迁都绎 (今山东邹城市东南二十六里纪王城)。《春秋》: 隐公元年 (前722),“公及邾仪父盟

  • 蒲圻湖

    即今湖北蒲圻市西北之西凉湖。《元和志》卷27蒲圻县: “吴大帝分立蒲圻县,因蒲圻湖为名。”《方舆纪要》 卷76蒲圻县: 蒲圻湖 “在县西北七十里。一名西良湖。源出咸宁县峻水岭,流合诸溪潭水而成湖,下流

  • 内蒙古

    清地区名。指内札萨克蒙古六盟之地。明末,漠南(包括兴安岭东)蒙古各部归附后金、清,编为旗,设札萨克管领;至康熙九年(1670),陆续增置至四十九旗,各旗牧地也先后划定。按各部地域,若干旗会为一盟,置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