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郡
西魏置,治所在贵平县(今四川简阳市西南镇金镇)。隋开皇初废。
西魏末年置,治贵平县(今四川简阳市西南)。隋开皇初废。
西魏置,治所在贵平县(今四川简阳市西南镇金镇)。隋开皇初废。
西魏末年置,治贵平县(今四川简阳市西南)。隋开皇初废。
①简称司隶。西汉征和四年(前89)置,掌京畿七郡捕督奸猾,察举百官以下犯法者。无固定治所。辖境相当今陕西秦岭以北,陇县、彬县、黄陵、洛川、宜川以南,山西永和、汾西以南,霍州、沁水、阳城以西和河南安阳、
即酸枣河。今四川温江县北之江安河。《元史·河渠志》:“鹿角之北涯,有渠曰马坝,东流至成都,入于南江。渠东行二十余里,水决其南涯四十有九,每岁疲民力以塞之。乃自其北涯凿二渠,与杨柳渠合,东行数十里,复与
即今江苏睢宁县西北九十里曲头。《明史·河渠志一》:嘉靖三十一年(1552),“总河副都御史曾钧上治河方略,乃浚房村至双沟、曲头,筑徐州高庙至邳州沂河”。
在今陕西千阳县城东二里。《方舆纪要》卷55汧阳县: 卧虎山 “以山岩蹲峙而名”。
①即今山西榆次市东南涂河。《水经·洞过水注》: 涂水 “出阳邑东北大嵰山涂谷,西南经萝蘑亭南,与蒋谷水合,……蒋溪又西合涂水乱流西北入洞过泽”。《方舆纪要》 卷40榆次县: 涂水 “有二,一曰大涂水,
又作峰子岭。在今广西灵山县西北。唐贞观十年(636)移南宾县治于丰子岭南。古山名。又作峰子岭。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县西北。唐贞观十年(636年)移南宾县治于丰子岭南。
在今广西柳城县东南。明万历《广西通志》卷4:白龙岩“在旧县东二十里。其上作龙首形”。《明史·地理志》 洛容县:“旧治白龙岩。天顺中,徙治朱峒。”《方舆纪要》卷109洛容县:洛容废城在“今县东北三十里。
在今江西九江市东北,东近桑落州。《资治通鉴》:南朝梁承圣元年(552),“陈霸先帅甲士三万,舟舰二千,自南江出湓口,会(王)僧辩于白茅湾”。即此。在今江西省九江市东北,东近桑落洲。《资治通鉴》:南朝梁
①唐至德元年 (756) 改安定县置,为泾州治。治所在今甘肃泾川县北五里。金大定七年(1167) 改名泾川县。②即保宁县。治所在今广东电白县电城镇东。《旧唐书·地理志》 作保定县。③北宋宣和七年 (1
①汉代长安城内未央宫金马门的简称。《汉书·扬雄传下》: “历金门,上玉堂有日矣。”②即今福建金门岛。清同安县丞及金门镇总兵官驻此。《明通鉴》 附编: 清顺治七年 (1650) 秋八月,“明郑成功取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