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山
在今甘肃靖远县南。《明一统志》卷37靖虏卫:乌兰山“在卫城南一百二十里。唐有乌兰县以此山名”。
又称城南山。在甘肃省靖远县城南。树木苍郁,绿云拥黛,昔为“靖远八景”之一,名曰“乌兰耸翠”。山上古建筑鳞次栉比,规模宏伟,有三教洞、法王洞、土地庙、慈云庵、水帘洞、王母宫和祖师殿等。祖师殿为全山古建筑之冠,明万历至清光绪年间曾多次重修。殿建在砖砌高台上,高9米多,面阔3间,同东西牌楼、钟楼、厢房等错落有致,组成庙院。殿内造像已毁,殿外东西两侧墙上镶有石碑,碑文略可辨识。
在今甘肃靖远县南。《明一统志》卷37靖虏卫:乌兰山“在卫城南一百二十里。唐有乌兰县以此山名”。
又称城南山。在甘肃省靖远县城南。树木苍郁,绿云拥黛,昔为“靖远八景”之一,名曰“乌兰耸翠”。山上古建筑鳞次栉比,规模宏伟,有三教洞、法王洞、土地庙、慈云庵、水帘洞、王母宫和祖师殿等。祖师殿为全山古建筑之冠,明万历至清光绪年间曾多次重修。殿建在砖砌高台上,高9米多,面阔3间,同东西牌楼、钟楼、厢房等错落有致,组成庙院。殿内造像已毁,殿外东西两侧墙上镶有石碑,碑文略可辨识。
明置,属盐井卫。在今四川盐源县东北。《明史·地理志》 盐井卫:“东有双桥关。”《方舆纪要》卷74盐井卫:双桥关在“卫东八十里,亦曰双桥堡,又东十里为杭州堡, 又五里为平川驿”。
元置,在今山西忻州市北。明改为九原驿。明置,在今山西省忻州市北。明洪武中改为马驿,清称九原驿。
在今浙江瑞安市区东北金带桥畔。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是清经学家、文字学家孙诒让的藏书楼。原有藏书八九万卷,以多名家批校本,孙衣言、孙诒让父子手批手校本、瓯郡乡土文献而著称。孙氏亡故,藏书多散失
即今安徽舒城县西张母桥镇。清光绪《舒城县志》卷7:张母桥镇在“县西北五十里”。
即峡路。因在长江三峡以西而名。即“峡路”。
北宋置,属晋宁军。在今陕西佳县西。《宋史·地理志》:三交堡“地名三交川岭。元符元年神泉砦筑堡毕工,赐名”。
唐武德元年 (618) 置,治所在宣汉县(今四川宣汉县东北)。辖境相当今四川宣汉县东北地。三年 (620) 移治新安废镇 (今宣汉县西北)。贞观元年 (627) 废。
在今广东仁化县北。《方舆纪要》 卷102仁化县: 廉石山在 “县北二十里。县之主山也。相传黄巢过此,投枪竿于石罅中,至今不朽”。
秦置,属三川郡。治所在今河南三门峡市西陕县老城。西汉属弘农郡。东汉属恒农郡。西晋属弘农郡。北魏为弘农郡治。后改为北陕县。北周复改为陕县,为崤郡治。隋开皇初为陕州治。大业三年(607) 改属河南郡。义宁
又作丘兹、鸠兹、屈支、归兹等。汉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属西域都护府。都城在延城(今新疆库车县东郊皮朗旧城)。东汉延光二年(123)属西域长史。魏晋时迁都于今沙雅县北六十里羊达克沁废城。唐还旧址,改名伊罗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