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城县
东魏武定七年(549)置,为沭阳郡治。治所在今江苏沭阳县南三里。南朝陈太建五年(573)省入怀文县。
古县名。东魏武定七年(549年)置,治今江苏省沭阳县南。属沭阳郡。南朝陈太建五年(573年)并入怀文县。
东魏武定七年(549)置,为沭阳郡治。治所在今江苏沭阳县南三里。南朝陈太建五年(573)省入怀文县。
古县名。东魏武定七年(549年)置,治今江苏省沭阳县南。属沭阳郡。南朝陈太建五年(573年)并入怀文县。
在今河南范县西南四十二里濮城镇。《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同光四年(926)三月,“时潘环守王村寨,有积粟数万,亦奔汴州”。明景泰二年(1451)濮州徙治于此。1913年为濮州治。1956年县撤销,
①在今江西乐安县南。《方舆纪要》 卷86抚州府乐安县: 鹿角山 “在县南二十五里。群峰高耸,参差并峙,形如鹿角”。②在今贵州平坝县南十里。《明一统志》 卷88平坝卫: 鹿角山 “石峰耸立,形如鹿角”。
从辽宁凤凰城(今凤城市)经灌水至宽甸。长111.6公里。为安奉铁路支线。1945年建成凤灌段,次年修至宽甸,全线贯通。
在今山东济南城北二里。唐段成式 《酉阳杂俎》 卷11: “历城北二里有莲子湖,周环二十里,湖中多莲花,红绿间明,乍疑濯锦。又渔船掩映,罟罾疏布,远望之者,若蛛网浮杯也。”
清雍正十三年 (1735) 建,在今蒙古国前杭爱省哈拉和林东北。为清在外蒙古地区主要屯田区,亦为主要驿站之一。
即今河北玉田县南六十里石臼窝镇。清同治《畿辅通志》卷54玉田县图:西南有石臼窝镇。
即今山西汾西县东南僧念镇。《清一统志·平阳府一》 “神符堡” 条下: 僧念堡 “在县南”。
①在今山东临清市西,汶、卫二水相会处。《清一统志·临清州》:“元时即名中洲。其时未有砖、板二闸,止有旧会通河入卫。今则宛在中央始成洲矣。”②一名百里洲。在今湖北枝江县南部长江南岸。《三国志·吴书·吴主
在今山西广灵县东北十三里西蕉山村。《方舆纪要》 卷44广灵县: 焦山寨“在县东北十三里焦山村。洪武中筑寨于此”。
1948年当地解放后由铜山县北部及沛县南部析置,属山东省。1952年划属江苏省。1953年撤销,恢复铜山县 (驻徐州市)。旧县名。山东解放区设。1949年由铜山县北部及沛县南部析置(铜山、沛县两县今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