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七洲洋

七洲洋

①即今广东珠海市东南之九洲列岛。《宋史·二王本纪》:南宋景炎二年(1277)“十二月丙子,昰至井澳,飓风坏舟几溺死,遂成疾。旬余,诸兵士始稍稍来集,死者十四五。丁丑,刘深追昰至七州洋,执俞如珪以归”。即此。

②即今海南省海南岛东北七洲列岛。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若欲船泛外国买卖,则是泉州便可出洋。迤里过七州洋。”《元史·史弼传》:“至元二十九年十二月,弼以五千人合诸军,发泉州……过七洲洋、万里石塘,历交趾、占城界。”元周达观《真腊风土记》:“自温州开洋行丁未针,历闽广海外诸州港口,过七洲洋,经交趾洋,到占城。”近一百多年来,中外学者误认为七洲洋即今西沙群岛,谭其骧《七洲洋考》始辨明此七洲洋指今海南岛东北之七洲列岛。

③南中国海的一部分。得名于海上七洲列岛(即今海南文昌县东北的七洲列岛)。宋、元、明记载中的七洲洋专指七洲列岛附近一带海面。清图籍中的七洲洋有广、狭二义:狭义沿袭明以前旧义,如成书于18世纪的《指南正法》、 《海录》等;广义则用以泛指北起海南岛东侧,南抵越南昆仑岛整个南中国海西部,见于18世纪的《海国闻见录》、19世纪的《瀛环志略》等。


(1)南中国海的一部分。得名于海上七洲列岛(即今海南省文昌市东北的七洲列岛)。宋、元、明史籍记载中专指七洲列岛附近一带海面。清代有广狭二义:狭义仍沿袭明以前旧义;广义则泛指北起海南岛东侧,南抵越南昆仑岛的整个南中国海西部。(2)《宋史·二王本纪》: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十二月丁丑,元将“刘深追昰(宋端宗)至七州洋”。“”、“洲”通用。一说与宋、元、明记载相同,指海南省东侧七洲列岛附近海面;一说即珠江口内今广东省珠海市东南九洲洋,“七”可能为“九”之误。


猜你喜欢

  • 桃林县

    隋开皇十六年 (596) 置,属陕州。治所在今河南灵宝市东北老城。《寰宇记》 卷6: “取古桃林塞为名。” 大业初属河南郡。唐初属陕州,天宝元年 (742) 改为灵宝县。古县名。隋开皇十六年(596年

  • 高州所

    明洪武十四年 (1381) 置,属神电卫。治所在高州府 (今广东高州市)。后废。

  • 芜蒌县

    隋开皇十六年(596)置,属深州。治所在今河北饶阳县东北三十五里。《元和志》卷17:“盖因东北芜蒌亭为名。”大业初废。唐武德四年(621)复置,仍属深州,贞观元年(627)废。古县名。隋开皇十六年(5

  • 宜阳

    战国韩地。在今河南宜阳县西。《战国策·东周一》: 秦攻宜阳,周君对赵累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史记·苏秦列传》: 苏秦说韩宣子曰,“韩北有巩、成皋之固,西有宜阳、商阪之塞”。古邑名

  • 大宝鼎山

    在今四川雷波县东北八十里。清光绪《雷波厅志》:“为东北诸山之主山,最高。约行一日程乃能至其顶,晴霁则黄螂、海脑坝、东林乡各处皆见之。形园如鼎,故名。产铜、铁矿。”

  • 小黄圃村

    在今广东中山市北。明弘治九年(1496)置巡司于此。在今广东省中山市北。明弘治九年(1496年)于此置小黄圃巡检司。清康熙元年(1662年)裁,寻复。

  • 龙兴观道德经幢

    在今河北易县城西南隅龙兴观内。原经幢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立于城东开元观,南宋乾道五年(1169)移现址。经幢高6米,屋形顶,幢身八角形,高4.29米。正面镌刻“太上玄元皇帝道德经,大唐开元神武皇

  • 怀宁寨

    北宋置,属延川县。在今陕西子洲县南淮宁湾乡附近。金正大三年(1226)升为怀宁县。

  • 律高县

    西汉元封二年 (前109) 置,属益州郡。治所在今云南弥勒县南一百里朋普。三国蜀废。西晋咸宁元年 (275) 析修云、俞元二县复置,为兴古郡治。东晋郡治他移,仍属兴古郡。南朝梁末废。古县名。西汉置,治

  • 土百新插汉

    在今黑龙江省泰来县东。清为扎赉特旗札萨克驻地。1936年日伪统治时扎赉特旗移治音德尔(今扎赉特旗驻地音德尔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