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

同“鹬蚌相持,渔人得利”。清 湘灵子《轩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野蛮法律哭强秦?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


见“鹬蚌相悖,渔人得利”。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秦?笑他~演出风云阵。”


【典源】《战国策·燕策二》: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 (擒) 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今译】 战国时,赵国将要进攻燕国,苏代赶去对赵惠王说:“这次我来,经过易水,看到一只蚌张开蚌壳在河滩上晒太阳,有只长嘴鹬飞来,一口啄住了蚌的肉,蚌马上合拢蚌壳,把鹬的嘴紧紧夹住。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了。’蚌也对鹬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有死鸟了。’它们各不相让,谁也不能解脱。一位渔人走来,把它们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如果燕、赵两国长久地争持不下,我担心秦国会坐享渔人之利。所以希望您慎重考虑。”赵惠王说:“你说的对。”放弃了攻燕的意图。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双方相持不下,两败俱伤,第三者因而得利。

【典形】蚌鹬、蚬鹬斗食、鹬蚌、鹬蚌持、鹬蚌亡、鹬蚌相持。

【示例】

〔蚌鹬〕 宋·梅尧臣《书窜》:“其间因获利,窃笑等蚌鹬。”

〔蚬鹬斗食〕 南朝齐·江淹《齐太祖高皇帝诔》:“蚬鹬斗食,日月朏精。矧在乘舆,宇拆宙倾。”

〔鹬蚌〕 宋·文天祥《二月六日海上大战》:“游兵日来复日往,相持一月为鹬蚌。”

〔鹬蚌持〕 清·孔尚任《桃花扇》:“俺只说鹬蚌持,渔人候,傍观将利收。”

〔鹬蚌亡〕 明·吴骐《感时书事寄计子山》:“每作蛇虫斗,深虞鹬蚌亡。”〔鹬蚌相持〕 元·汪元亨《雁儿落过得胜令·归隐》:“鸡鹜乱争食,鹬蚌任相持。”


【词语鹬蚌相争】  成语:鹬蚌相争汉语词典:鹬蚌相争

猜你喜欢

  • 做东

    同“做东道”。《红楼梦》二二回:“这早晚找出这霉烂的二十两银子来做东,意思还叫我们赔上。”【词语做东】   汉语大词典:做东

  • 缩地兼程

    源见“长房缩地”。形容行走快捷。明周履靖《锦笺记.渝盟》:“愿得你缩地兼程,更教他闻呼疾至。”

  • 座无虚席

    原为“座无空席”。没有空着的座位。形容客人很多。典出晋王浑之事迹。王浑(223-297年),字玄冲,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魏司空王昶之子。西晋代魏后为徐州刺史,迁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镇寿春

  • 避骢马

    《后汉书.桓典传》:“是时宦官秉权,典执政无所回避。常乘骢马,京师畏惮,为之语曰:‘行行且止,避骢马御史。’”后以“避骢马”指回避侍御史,形容御史威严。唐孟浩然《与黄侍御北津泛舟》诗:“本欲避骢马,何

  • 越鄂君

    源见“鄂君被”。指倜傥风流的男子。明陈子龙《春游》诗之一:“鞭冲湿雾张公子,舟泛横波越鄂君。”

  • 求马唐肆

    《庄子.田子方》:“彼已尽矣,而女求之以为有,是求马于唐肆也。”郭象注:“唐肆,非停马处。”后以“求马唐肆”比喻求非其所,劳而无功。清夏燮《中西纪事.申明烟禁》:“使挟绮罗以干田舍村庄,操酒肉以啖深山

  • 五斗禄

    同“五斗米”。唐孟浩然《京还赠张维》诗:“欲徇五斗禄,其如七不堪。”【词语五斗禄】   汉语大词典:五斗禄

  • 快婿

    旧称称心如意的女婿为“快婿”。《北史.刘延明传》:“吾有一女,欲觅一快女婿。”【词语快婿】   汉语大词典:快婿

  • 伏尸流血

    《战国策.魏策四》:“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因以“伏尸流血”形容杀人众多。《汉书.主父偃传》:“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亦谓人死亡。《魏书.昭成子孙传》:“天文多变,占者云:‘当有逆臣

  • 一瓢饮

    《论语.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的学生颜回安于贫贱,他住在破陋的小巷中,盛饭用的是一只竹箪,饮水用的是一只瓢,整天高高兴兴,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