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问津

问津

津,渡口。问津,原指询问渡口。后用为探求途径或尝试的意思。孔子周游列国时,有一次看到长沮和桀溺两个人一起耕田,便让子路去打听渡口。长沮问子路,那个坐在车上手里执着马缰绳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又问,就是鲁国的那个孔丘吗?子路答道,正是。长沮便说,他既然被称为圣人,当然知道渡口在哪里,还问什么呢?

【出典】:

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例句】:

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后遂无问津者。”


“津”,渡口。“问津”原指询问渡口,后指 “询问”、 “打听”,如 “无人问津”即言 “无人过问”、“无人打听”。

问津”此义从何而来呢?

晋代陶渊明曾写过一篇 《桃花源记》,里面记述了这样一件事:武陵郡一位渔人乘船在河上打鱼,夹岸桃花盛开,景色分外迷人,他让自己的船顺流而下,忽然发现桃林尽头有座山,山有个洞,洞中有光,他便进去了。洞越来越大,走到尽头豁然开朗起来,里面竟然是另一个世界。那里的人因避秦乱而逃到这里,从此与世隔绝,“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过着无忧无虑、怡然自乐的生活。他们嘱咐渔人说,这里的事 “不足为外人道也”。

渔人受到了热情的款待,返回时沿路做了标记,以便日后再来寻访。到了武陵郡后,渔人立即将此事报告给了太守,太守让渔人做向导,派人去寻找那个地方,结果标记都不见了,那山洞怎么也找不到了。

那山洞里面的世界,人们说是 “世外桃源”。

后来,有个南阳高士刘子骥听说此事后, “欣然前往”,但最终还是没有找到。不久,他就病故了,“后遂无问津者”。

此后,“问津”一语便被广泛运用开来。

问津”一语最早见于 《论语·微子》: “使子路问津焉。”但表示 “询问”、“过问”、“打听”等义并被广泛使用,则缘于 《桃花源记》。


【词语问津】   汉语词典:问津

猜你喜欢

  • 姜家大被

    同“姜肱被”。清袁枚《端州苦热行》:“试想姜家大被纵然好,可能此际同眠双白头。”【词语姜家大被】   汉语大词典:姜家大被

  • 盛服先生

    《礼记.中庸》:“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孔颖达疏:“盛饰服装。”古代儒者戴儒冠,着儒服,衣冠齐整,故称儒者为“盛服先生”。《汉书.路温舒传》:“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

  • 宾鸟

    同“宾雁”。南朝 齐谢朓《齐雩祭乐歌.歌白帝》:“嘉树离披,榆关命宾鸟,夜月如霜,金风方嫋嫋。”【词语宾鸟】   汉语大词典:宾鸟

  • 馀照

    同“馀光”。北周庾信《灯赋》:“寄言苏季子,应知馀照情。”清钱谦益《再次敬仲韵》之十二:“焚膏东壁分馀照,曝背南荣共夕晖。”

  • 仲文照镜

    《晋书.殷仲文传》:“殷仲文,南蛮校尉觊之弟也。……玄甚悦之,以为谘议参军。……义熙三年,又以仲文与骆球等谋反,及其弟南蛮校尉叔文并伏诛。仲文时照镜不见其面,数日而遇祸。”东晋末年,殷仲文由尚书迁为东

  • 潘郎

    源见“潘安貌”。代指情郎。前蜀韦庄《江城子》词之一:“缓揭绣衾,抽皓腕,移凤枕,枕潘郎。”宋周邦彦《玲珑四犯》词:“秾李夭桃,是旧日潘郎,亲试初艳。”【词语潘郎】   汉语大词典:潘郎

  • 索米金门

    同“索米长安”。清尤侗《十二时.观猎》词:“索米金门,摊书玉局,见猎空欢喜。”

  • 桃来李答

    源见“投桃报李”。比喻互相酬赠。明 王錂《春芜记.构衅》:“小姐用的是绫罗绮绣,我有绫罗绮绣;小姐用的是玩好奇珍,我有玩好奇珍。况且桃来李答,一定也不折本。”并列 你送给我桃子,我回赠你李子。比喻互相

  • 完赵

    同“完璧归赵”。清顾炎武《与归庄手札》:“弟诗不足观,以比兄作,则瓴甋之于宝鼎矣。何足污翣!敬完赵。”【词语完赵】   汉语大词典:完赵

  • 人生贵适志,何要名爵乎

    人生最难得的是顺适自己的志趣,而不需追求名誉官爵。《晋书.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官数千里以要名爵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