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逆鳞

逆鳞

韩非子.说难》:“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柔狎即驯熟的意思;柔,《史记》作扰,驯;狎,习)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同撄,逆触)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几,表示数量少,指能做到谏说君王而不触犯的人是很少的。一说,几,近,谓近于善谏,较牵强)。”

古人以龙为人君的象征,韩非以龙之逆鳞不可撄为喻,说明要劝谏君主而不忤其意犯其威是很难做到的,因此触逆鳞也就是非常危险的事。故后以忤逆皇帝之旨,触犯人主之威,叫做“婴逆鳞”。

宋苏轼《谢中书舍人启》:“出而从仕,有狂狷婴鳞之愚。”

陈徐陵《徐孝穆全集》卷二“在北齐与杨仆射书”:“情礼(或作理)之诉,将同逆鳞;忠孝之言,皆应齚舌(《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如此,上必多君有让,不废君。魏其必内愧,杜门齚舌自杀。”又《英雄记》:曹操自齚其舌流血,以失言戒后世。)。”


【典源】《韩非子·说难》:“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今译】 龙这种动物,可以通过驯熟接近来骑它,但它的喉下有逆鳞一尺长,如果人触犯逆鳞它就会杀人。君主也有逆鳞,游说之士如果能不触犯君主的逆鳞就可以成功了。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触犯君主而致其发怒。

【典形】 触龙鳞、犯鳞、犯龙鳞、鳞批、逆鳞、批鳞。

【示例】

〔触龙鳞〕 唐·白居易《赠江州李十使君员外》:“仰头惊凤阙,下口触龙鳞。”

〔犯鳞〕 唐·杜牧《梁秀才以早春施次大梁》:“处困羞摇尾,怀忠壮犯鳞。”〔犯龙鳞〕 唐·李白 《猛虎行》:“有策不敢犯龙鳞,窜身南国避胡尘。”

〔鳞批〕 清·杨潮观《魏征破笏再朝天》:“良言偏逆耳,老成人去,谁与鳞批。”

〔逆鳞〕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论说》:“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

〔批鳞〕 清·邵长蘅《题冀渭公所藏梅花诗卷》:“溅血九原仍化碧,批鳞一疏独流丹。”


【词语逆鳞】   汉语词典:逆鳞

猜你喜欢

  • 博浪金椎

    同“博浪椎”。清朱彝尊《水龙吟.谒张子房祠》词:“当年博浪金椎,惜乎不中秦皇帝。”

  • 铸鼎刊魍魉

    同“铸鼎穷神奸”。明陈子龙《策勋府行》诗:“弯弓亲自扫欃枪,铸鼎犹思刊魍魉。”

  • 沧桑

    同“沧海桑田”。明汤显祖《牡丹亭.缮备》:“乍想起琼花当年吹暗香,几点新亭,无限沧桑。”《儿女英雄传》三十回:“这一年之中,你我各各的经了多少沧桑,这日月便如落花流水一般的过去了。”【词语沧桑】   

  • 黄竹篇

    《穆天子传》卷五:“日中大寒,北风雨雪,有冻人。天子作诗三章以哀民,曰:我徂黄竹……礼乐其民。”传说周穆王曾作四言诗,以首句的“黄竹”二字名篇。诗为哀伤风雪中的受冻之民而作。后因用作咏雪的典故,也用以

  •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明代一种文学创作主张。是七子派诗文理论的纲领性口号。提出者为前七子的领袖李梦阳。李梦阳(1473-1530年),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人。弘治七年(1494年)进士。曾任户部郎中,因反对宦

  • 金掌露

    同“金茎露”。唐张九龄《和许给事中直夜简诸公》诗:“树摇金掌露,庭徙玉楼阴。”

  • 秦川锦

    源见“织锦回文”。指苏蕙织的回文诗锦图。因苏蕙为始平人,属古秦川地区,故称。清黄景仁《春闺怨》诗:“字尽秦川锦,胶枯蜀国弦。”

  • 四壁贫

    源见“家徒四壁”。形容家境贫寒,一无所有。清方文《赠胡悦之处士》诗:“莫嗟四壁贫无赖,须信千秋富有余。”

  • 徐偃

    《尸子》卷下:“徐偃王有筋而无骨。”《荀子.非相》:“且徐偃王之状,目可瞻焉。”杨倞注:“徐,国名。僭称王。其状偃仰而不能俯,故谓之偃王。”后用以形容书法柔弱不挺之状。《晋书.王羲之传论》:“子云近出

  • 濯淖

    浣洗渍迹。比喻超脱世俗。《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濯淖( ㄋㄠˋ nào 闹)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词语濯淖】   汉语大词典:濯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