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言犹在耳

言犹在耳

形容先人的嘱咐或自己的诺言,人们还清楚记得,但目前所做所为,已与当时所说完全不符。公元前621年,晋襄公死去。晋国执政大臣赵盾等以太子夷皋年幼,欲立长君,因遣使臣至秦迎晋襄公之弟公子雍归国为君。为此,晋襄公夫人穆嬴每天抱着太子到朝中哭闹说:“先君和太子有何罪过,你们撇开嫡子不立,反而到国外去找国君。你们怎么处理这个太子?”出朝后,又抱着太子到赵盾家里向赵叩头说:“先君死前,把这个孩子托付给您,说这个孩子成才便感谢您,不成才便怨恨您。现今先君虽已去世,可是言犹在耳,为什么就把他抛弃了呢?赵盾和其他大臣都怕穆嬴这样无休止的哭闹,又怕人们起来反对自己。只好改变原来决定,立夷皋为国君,就是后来的晋灵公。

【出典】:

左传·文公七年》:‘穆嬴日抱太子以啼于朝,曰:‘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舍适嗣不立,而求外君,将焉置此?’出朝,则抱以适赵氏,顿首于宣子,曰:‘先君奉此子也而属诸子,曰:‘此子也才,吾受子之赐;不才,吾唯子之怨。’今君虽终,言犹在耳,而弃之,若何?’宣子与诸大夫皆患穆嬴,且畏逼,乃背先蔑而立灵公,以御秦师。”

【例句】: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


主谓 犹,还。说过的话还在耳边。形容对别人说过的话还记得很清楚。或话刚说过,时间不长。《左传·文公七年》:“今君虽终,~。”唐·骆宾王《代李敬业讨武氏檄》:“公等或居汉地,或叶周亲,或膺重寄于话言,或受顾命于宣室,~,忠岂忘心?”△多用以指责他人说话不算数。→记忆犹新↔过耳之言


【词语言犹在耳】  成语:言犹在耳汉语词典:言犹在耳

猜你喜欢

  • 绕梁声

    源见“馀音绕梁”。泛指优美动人、馀韵无穷的歌曲声。唐罗隐《中元夜泊淮口》诗:“欹枕正牵题柱思,隔楼谁转绕梁声?”【词语绕梁声】   汉语大词典:绕梁声

  • 魏家

    同“魏紫”。元 刘壎《天香.次韵赋牡丹》词:“雨秀风明,烟柔雾滑,魏家初试娇紫。”【词语魏家】   汉语大词典:魏家

  • 成竹

    同“成竹在胸”。清郑燮《题画.竹》:“然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词语成竹】   汉语大词典:成竹

  • 如江水

    参见:如白水

  • 枝栖

    源见“鹪鹩一枝”。喻托身之地。《花月痕》十一回:“慈母手谕痴珠,令在外暂觅枝栖。”【词语枝栖】   汉语大词典:枝栖

  • 须弥芥子

    《维摩诘经.不可思议品》:“若菩萨住是解脱者,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无所增减,须弥山王本相如故。”后以“须弥芥子”为广狭、大小等相容自在、融通无碍的典故。宋辛弃疾《水调歌头.题永丰杨少游提点一枝堂》词

  • 江鲈有约

    源见“莼羹鲈脍”。表示思乡欲归隐。宋范成大《西楼夜坐》诗:“岩桂无香秋遂晚,江鲈有约岁将寒。”

  • 年算六身

    《左传.襄公三十年》:“史赵曰:‘亥有二首六身,下二如身,是其日数也。’”晋.杜预注:“史赵,晋太史。亥字二画在上,并三六为身,如算之六。”“下亥上二画,竖置身旁。”“亥”字字形如上“二”(二首)下“

  • 醇酒妇人

    《史记.魏公子列传》载:战国时代,秦兵伐魏,魏王迫不得已召请因盗走兵符而滞留赵国的魏公子信陵君。信陵君率五国之兵,破秦兵,威振天下。秦国使反间计,使本不信任公子的公子起了疑心,夺走兵权。“公子自知再以

  • 东壁

    《晋书.天文志上》:“东壁二星,主文章,天下图书之秘府也。星明,王者兴,道术行,国多君子;星失色,大小不同,王者好武,经士不用,图书隐;星动,则有土功。”东壁二星,主图书文章,后因用为咏文治或咏宫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