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言不由衷

言不由衷

原作“信不由衷”,指双方协定并非出于内心诚意。后用为言不由衷,表示心口不一,所言非出至诚。平王东迁后,郑武公、郑庄公父子相继以诸侯供职王室,掌握实权。为了削弱郑国实力,周平王有时也让西虢公参预政事,郑庄公很不高兴。这时,周平王又害怕与郑国关系恶化而将自己太子和郑庄公太子互相交质于对方。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桓王即位,将国家政权完全交给西虢公,周、郑关系恶化并发生了战争。对此,左丘明评价说:“不是出自内心的信任,即使有了抵押品也没有什么益处。”

【出典】:

左传·隐公三年》:“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润溪沼沚之毛,苹蘩蕰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

【例句】:

三国魏·臧洪《答陈琳书》:“且以子之才,穷该典籍,岂将暗于大道,不达余趣哉!然犹复云云者,仆以是知足下之言,信不由衷,将以救祸也” 元·托托《宋史·何铸传》:“士大夫心术不正,徇虚以掠名,托名以规利,言不由中,而首尾向背。”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贾奉雉》:“实相告,此言不由中,转瞬即去,便受夏楚,不能复忆之也。”


主谓 衷,内心。说的话不是出自内心,即不是真心话。语本《左传·隐公三年》:“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清·龚自珍《对策》:“进身之始,~。”郑振铎《访笺杂记》:“说尽了从来不曾说过的无数恳托敷衍的话——有时还未免带些~ 的浮夸——一切都只为了这部《北平笺谱》。”△贬义。多用于说明表里不一的人。→虚词诡说↔心腹之言。 也作“言不由中”。


【词语言不由衷】  成语:言不由衷汉语词典:言不由衷

猜你喜欢

  • 王贡约

    源见“弹冠相庆”。喻指引荐朋友入仕。清黄景仁《怀方仲介闵中》诗:“夙负王贡约,今阻羊 何俦。”

  • 照萤映雪

    源见“囊萤照读”、“孙康映雪”。形容勤学苦读。《梁书.王僧孺传》:“至乃照萤映雪,编蒲缉柳,先言往事,人物雅俗,甘泉遗仪,南宫故事,画成地图,抵掌可述。”并列 形容读书刻苦。语本《晋书·车胤传》:“(

  • 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鞭子虽长,但打不到马肚子上去。 比喻力量达不到。语出《左传.宣公十五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资治通鉴.齐纪.明帝建武二年》:“古人有言:“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南郑于国,实为马腹也。’”后也

  • 瓜期

    源见“及瓜而代”。指官吏的任期。或谓任期届满。明唐顺之《答陈编修约之柏乡见寄》诗:“菟苑俱将命,瓜期独未归。”或谓任期开始,官吏就任。元 柯丹丘《荆钗记.家门》:“山妻守节,潜地去投江,幸神道匡扶捞救

  • 将相宁有种耶

    见〔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逢杨得意

    同“逢杨意”。唐杜淹《召拜御史大夫赠袁天纲》诗:“既逢杨得意,非复久闲居。”

  • 揽辔登车

    同“揽辔澄清”。清毛奇龄《送吴明府超迁观察之闽》诗:“丈夫入世贵倜傥,揽辔登车气何爽!”见“揽辔澄清”。【词语揽辔登车】  成语:揽辔登车汉语大词典:揽辔登车

  • 何粉

    同“何郎粉”。明王骥德《男王后》三折:“嫂嫂,你本琼岛仙郎,错做金宫艳质,如今幸亲何粉,敢惜韩香。”【词语何粉】   汉语大词典:何粉

  • 谿父飞升

    汉.刘向《列仙传.谿父》:“谿父,南郡甗(音yán,地名,在今山东历城县境)人。居山间,有仙人常止其家,从买瓜,教之炼瓜子,与桂附枳实共藏,而对分食之。二十余年,能飞走,升山入水。后百余年,绝居山顶。

  • 董笔

    同“董狐直笔”。《剪灯馀话.长安夜行录》:“愿挥董笔祛疑惑,聊为陈人洗愧羞。”【词语董笔】   汉语大词典:董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