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蛊惑人心

蛊惑人心

蛊(gǔ古):传说把许多毒虫放在器皿里,使互相吞食,最后剩下不死的叫蛊。 蛊惑:毒害;迷惑。常指用不正当方法来鼓动和迷惑、毒害人们的思想情绪。 博尔辉(?-1651年),又作博尔惠,姓他塔喇,满洲正白旗人。曾从清太宗皇太极攻击明兵,屡立战功。顺治八年(1651年)八月,他因传说睿亲王多尔衮(gǔn滚)遗言而获罪,被逮捕关进监狱,罪名是博尔辉、罗什动摇国家大事,传播谣言迷惑人心,论罪判死刑,没收全部家产。

【出典】:

清史稿》卷246《博尔辉传》9647页:“执博尔辉等下狱,坐博尔辉、罗什动摇国事,蛊惑人心,论死,籍(登记没收)其家(家产)。”

【例句】:

阿英《晚清文学丛钞·岭南羽衣女士〈东欧女豪杰〉》3回:“只恨你现下身当教习,手里头拿着一个指导后生的大权,却胆敢把这个反天逆地、阻碍进化、蛊惑人心的邪说谬论,说将出来,你可是怕现在的民贼恃着强权欺负平民还不够,还要替他做个瘟疫虫不成?” 杨献珍《党校建设的鼓舞和指导者》:“通过检查总结党校工作,批判了那些蛊惑人心、荒诞无稽的口号。”


述宾 蛊,传说中的毒虫。比喻制造舆论或散布谣言来迷惑、欺骗和煽动群众。《清史稿·博尔辉传》:“执博尔辉等下狱,坐博尔辉、罗什动摇国事,~,论死,籍其家。”张贤亮《小说中国》:“我不是说改革开放后的某些现实不应批判,而是说对当前某些现实的批判再使用老掉牙的批判武器,不仅毫无建设性意义,并且混淆视听,~无过于此。”△贬义。用于描写蛊惑煽动举止。→妖言惑众 造谣惑众 乱人耳目 ↔谈言微中


【词语蛊惑人心】  成语:蛊惑人心汉语词典:蛊惑人心

猜你喜欢

  • 齅饵

    《汉书.叙传上》:“不絓圣人之罔,不齅骄君之饵。”颜师古注:“齅,古‘嗅’字也;饵谓爵禄。君所以致使其臣,亦犹钓鱼之设饵也。”后因以“齅饵”比喻谋求爵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八:“彼慕膻齅饵之念,

  • 论味隆殷

    《吕氏春秋.本味》载:汤得伊尹,伊尹为汤历数天下至美之味,曰:“君之国小,不足以具之,为天子然后可具。”“非先为天子,不可得而具。天子不可强为,必先知道。道者止彼在己,己成而天子成,天子成则至味具。故

  • 损者三乐

    孔子谓三种有害于人身心的事。《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佚游:游荡无度。宴乐:饮食奢侈。

  • 帷幄近臣

    指亲近君主,参与谋略的臣子。《汉书.黄霸传》,“侍中乐陵侯高,帷幄近臣,朕之所自亲。”【词语帷幄近臣】  成语:帷幄近臣汉语大词典:帷幄近臣

  • 斥鷃乐蓬蒿

    源见“榆枋之见”。喻适性自乐。斥,通“尺”。元马臻《扰扰》诗:“扰扰行尘应接劳,由来斥鷃乐蓬蒿。”

  • 蜀主三顾

    源见“三顾茅庐”。泛指对贤才的诚心邀请。元 萨都剌《回风坡吊孔明先生》诗:“若非蜀主三顾贤,终只如龙卧南亩。”

  • 夜霖铃

    唐白居易《长恨歌》:“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又宋乐史《杨太真外传》:“又至斜谷口,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声隔山相应。上既悼贵妃,因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后多以“夜霖铃”指惹

  • 自见者不明

    喜欢自我表现的人,缺乏自知之明。见:现。《老子》第二十四章:“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 抚桐

    源见“焦尾琴”。指弹琴。清 钱学纶《语新》卷上:“少年曰:‘家君久仰先生精于抚桐,适有佳客亦嗜此。’”【词语抚桐】   汉语大词典:抚桐

  • 文翁劝学

    源见“文翁化俗”。赞美地方官能注重文化教育,启发民智。唐薛能《送崔学士赴东川》诗:“文翁劝学人应恋,魏绛和戎戍自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