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胸有成竹

胸有成竹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矣。”后以“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有成算在胸。《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一〇五回:“但是看承辉的神情,又好像胸有成竹一般。”峻青《海啸》三章:“老宫相信,这件事,大老姜早在他提出这个问题之前就深思熟虑过了,而且已经胸有成竹。”


主谓 成,现成的,完整的。画竹子,心中先有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拿定了主意。语本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宋·晁补之《赠文潜甥杨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高和《越轨诉讼》:“他早已~,相信凭他的职权和头脑,完全可以控制住局面。”△常用于形容心中早有成熟的主意。→心中有数 ↔心中无数 不知所措 心无成竹。也作“成竹在胸”。


【典源】 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今译】 宋代苏轼评论擅长画竹的文同 (字与可) 的画时说,画竹之前,必须胸中先有竹子的形象,要拿起笔仔细揣摩,想清要画的东西,灵感激发,迅速挥毫,一气呵成,以表现自己所感受到的。这种灵感要立即抓住,否则稍纵即逝。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做事之前已有通盘考虑,有成熟的办法或主张。

【典形】 腹笋、胸有成竹、胸有竹、已成之竹。

【示例】

〔腹笋〕 明·李东阳 《寿琼山丘先生》:“饱经夸腹笋,忧国见眉颦。”

〔胸有成竹〕 宋·晁补之《赠文潜甥杨克》:“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胸有竹〕 清·刘献廷《代寿浙抚李公》:“代交胸有竹,草檄笔如椽。”

〔已成之竹〕 清·孔尚任 《桃花扇》:“胸有已成之竹,山无难劈之柴。”


【词语胸有成竹】  成语:胸有成竹汉语词典:胸有成竹

猜你喜欢

  • 乐人之乐,忧人之忧

    见〔忧人之忧,乐人之乐〕。

  • 再鼓衰

    同“再衰三竭”。清唐孙华《次和酬恺功院长见怀》:“君喜先鸣早,余惭再鼓衰。”

  • 民具尔瞻

    具:通“俱”。瞻:瞧着。 人人都看着你。 表示地位显赫,为众人所仰望。语出《诗.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唐.苏颋《授唐休璟太子少师制》:“师保之寄,人具尔瞻(按:“人”当作“民”,

  • 谏虎

    《诗经.郑风.大叔于田》:“叔于田,乘乘马。……襢裼暴虎,献于公所。将叔无狃,戒其伤女。”《诗经.郑风.大叔于田》说的是郑庄公弟大叔段空手与虎搏斗事,并警告他不要干这冒险的事。后遂用为爱护勇士之典。唐

  • 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与:给予。 人家不要的,我买过来;人家需要的,我再卖出去。 指商人经商,善于掌握行情,窥伺时机,牟取暴利。语出《史记.货殖列传》:“当魏文侯时,李克务尽地力,而自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 鸿爪留雪

    同“鸿爪雪泥”。清曹贞吉《百字令.朱锡鬯过访不值怅然有寄》词:“思君一话,瞥然鸿爪留雪。”

  • 量金买赋

    同“黄金买赋”。唐黄滔《司马长卿》诗:“汉宫不锁陈皇后,谁肯量金买赋来?”连动 称着金子来买赋。据汉·司马相如《长门赋·序》:“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

  • 柴桑伦

    源见“柴桑”。陶潜隐居柴桑,一生酷爱菊,故以“柴桑伦”指爱菊的高雅之人。明高启《菊邻》诗:“幽人苦爱菊,自是柴桑伦。”【词语柴桑伦】   汉语大词典:柴桑伦

  • 圯上书

    同“圯桥书”。宋曾巩《孔教授张法曹以曾论荐特示长笺》诗:“绿发朱颜两少年,出伦清誉每相先。壁中字为时人考,圯上书从老父传。”【词语圯上书】   汉语大词典:圯上书

  • 折五斗腰

    同“折腰五斗”。清唐孙华《同年沈嗣昭谈杭州西溪之胜》诗:“辞官归养母,耻折五斗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