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幸福不会成双的来到,而灾祸却会接连的降临。 旧指人的时运不济。语出汉.刘向《说苑.权谋》:“此所谓福不重至,祸必重来者也。”后多引作〔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水浒全传》三七回:“宋江听罢,扯定两个公人说道:‘却是苦也!正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明.周履靖《锦笺记.代选》:“破船风猛,漏室雨淋,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二刻拍案惊奇.许察院感梦擒僧》:“只因此去,有分交:白面书生,遽作离乡之鬼;缁衣佛子,翻为入狱之囚。正是:福无双至犹难信,祸不单行果是真。”也单引〔祸不单行〕。元.施君美《幽闺记.皇华悲遇》:“这苦怎言?祸不单行,中都路儿不见。”


其他 幸运的事不会成双到来,灾祸一来却是成双。语本汉·刘向《说苑·权谋》:“此所谓福不重至,祸必重来者也。”明·高则诚《琵琶记·糟糠自厌》:“福无双至犹难信,祸不单行却是真。”欧阳山《三家巷》27:“这才真是‘~’。头天晚上陈文婷没有践约,累他空等了一晚;第二天,周金就被捕了。”△用于哲理方面。也作“福无双降,祸不单行”。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指福不会重至、祸不会单来。即: 幸运的事不会接连而至,而不幸之事却接连发生。

此语家喻户晓,不难理解,但 “福”是什么? “祸”是什么? 为什么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此语出自何处? 是怎样形成的?这却不是众所能知的。

此语出自汉·刘向 《说苑·权谋》: “韩昭侯造作高门。屈宜咎( jiù) 曰: ‘昭侯不出此门。’曰: ‘何也?’曰: ‘不时。吾所谓不时者,非时日也。人固有利不利。昭侯尝利矣……往年秦拔宜阳,明年大旱民饥,不以此时恤民之急也,而顾反益奢。此所谓福不重至,祸必重来者也。’高门成,昭侯卒,竟不出此门。”

屈宜咎不幸而言中,韩昭侯果然在高门造成时身亡,竟未出此高门。韩昭侯没有及时( “不时”) 恤民之急,反而越来越奢侈造高门,他也曾有好运( “利”) 的时候,但往年宜阳被秦国夺走,次年又遭遇了大旱,老百姓闹饥荒,这便是所谓的 “福无重至,祸必重来”的情形。

后世遂形成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之语。日本于 2011 年 5 月11 日发生了福岛地区的大地震,同时又有大海啸,接着是核泄漏,死亡两万余人,真可谓是 “祸不单行”。

“祸”,就是灾难、祸害,同 “福”相对而言。 “福”,就是好运、福气,《韩非子》卷六言 “全寿富贵谓之福”。祸、福相倚,“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伏”,不会绝对。 “福无双至”是人们千百年来生活体悟、总结出来的,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如此, “福”何以 “双至”,一个接着一个呢? 当然,“双喜临门”、喜上加喜的事也并非没有,但 “喜”与 “福”还是有区别的,“喜”是一种心情,“福”是一种运气; “福”可包含 “喜”,而 “喜”不等于 “福”。俗谓 “五福临门”,那只是人们美好的祈愿而已。 ( 五福谓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详 《尚书·洪范》)

至于 “祸不单行”,往往因受到灾难,烦忧抑郁,会感到事事不顺; 常常不幸接连发生,便有 “祸不单行”的情形。这种接二连三发生的不幸情形,并不鲜见,古今中外都有。 《琵琶记·糟糠自厌》说得好: “福无双至犹难信,祸不单行却是真。”人在倒霉的时候,常常会是 “屋漏更逢连夜雨,行船又遇打头风”。


【词语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成语: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汉语词典: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猜你喜欢

  • 鸾凤和鸣

    源见“卜凤”。比喻夫妻和美。宋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十六出:“似鸾凤和鸣,相应青云际。效鹣鹣比翼,鸳鸯双双戏。”主谓 鸾和凤一起鸣叫。比喻夫妻和谐。语本《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凤凰于飞,和鸣锵锵。”

  • 束高阁

    同“束之高阁”。唐韩愈《寄卢仝》诗:“《春秋》三《传》束高阁,独抱遗经究终始。”【词语束高阁】   汉语大词典:束高阁

  • 任安义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乃益置大司马位,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皆为大司马。定令,令骠骑将军秩禄与大将军等。自是之后,大将军青日退,而骠骑日益贵。举大将军故人门下,多去事骠骑,辄得官爵,

  • 参伍错纵

    同“参伍错综”。明唐顺之《与万思节主事书》:“活数者如揲蓍求卦之初,参伍错纵而阴阳未分者也;死数者如卦画已成之后,为九为六而阴阳既定者也。”【词语参伍错纵】  成语:参伍错纵汉语大词典:参伍错纵

  • 纳污藏疾

    《左传.宣公十五年》载:楚欲伐宋,宋“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君其待之。’乃止。”杜预注:“晋侯耻不救宋,故伯宗为说小恶不损大德之喻。

  • 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

    辜:罪。 做一件不合道理的事,杀一个没有犯罪的人,就是得到天下,也不干。 形容人一身正气,在任何情况下,不干坏事。语出《孟子.公孙丑上》:“伯夷、伊尹与孔子,若是班乎?”曰:‘否,自有生民以来,未

  • 寻山屐

    源见“谢公屐”。谓登山穿的木屐。元宋无《送陈行之之信州推官》诗:“自补寻山屐,谁亲垫雨中?”

  • 车轨共文

    源见“书同文,车同轨”。谓车同轨,书同文。表示国家统一。南朝 梁江淹《萧骠骑让封表》之三:“昔南楚偏君,鄢 郢小政,执珪柱国,尚不轻授,况车轨共文,四溟同宅。”并列 车同轨,书同文。指统一。南朝梁·江

  •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同“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唐陆贽《奉天论延访朝臣表》:“故喻君为舟,喻人为水,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也。”其他 比喻百姓可以拥护国君,也能够推翻国君。唐·陆贽《奉天论延访朝臣表》:“故喻君为舟,喻人为水

  • 三豕金银

    见“三豕涉河”。金银,金根车,误作“金银”。《尚书故实》:“韩退之子昶暗劣,为集贤校理,史传有金根车,韩昶以为误,改根为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