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目不识丁

目不识丁

同“不识一丁”。清昭梿啸亭杂录.苏昌》:“其子富纲为滇督几二十年……目不识丁,凡有文稿,皆倩吏胥讲释,合省传为笑柄。”


主谓 丁,泛指简单的字。形容一个字也不识。语本《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例]他老伴~,报纸也没法看。△贬义。多用于描写人的文化水平。→不识一丁 胸无点墨 一无所知 ↔学富五车 满腹经纶 居安资深。也作“眼不识丁”、“目不识字”。


俗话说 “扁担倒下来不认得是个 ‘一’字”,也就是说一个字也不认识谓之 “目不识丁”。从字面看,真不知其所以: “丁”与“字”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在篆文中,“丁”() 与 “个”() 形近,此语说的是“一个字也不认识 ( 不识一个) ”,因形近而误说成了 “不识一丁”。《旧唐书·张弘靖传》: “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意思是说,现在天下太平了,你们习武射箭 ( 虽然力气很大,有什么用呢?) ,还不如用这些时间去识一个字啊!

或曰: “丁字简单,故云 ‘不识一丁’。”这当然只是臆说而已,“一”字不更简单吗? 为什么不说成 “不识一一”或 “目不识一”呢? “丁”与 “个”的语义当然是相去甚远的。 《说文·丁部》:“丁,夏时万物皆丁实。”段注: “丁实,小徐本作 ‘丁壮成实’。《律书》曰: ‘丁者,言万物之丁壮也。’”《说文·竹部》: “箇,竹枚也。……,箇或作个,半竹也。”段注: “并则为竹,单则为个。竹字象林立之形,一茎则一个也。《史记》 ‘木千章,竹万个’正义引 《释名》: ‘竹曰个,木曰枚。’”由此知 “”为 “箇”之或体,意为 “半竹”,楷书写作 “个”。

“丁”与 “个”系形近致误,至此已明。由于语言是约定俗成的,当然不会把 “目不识丁”或 “不识一丁”改成 “目不识个”或“不识一个”了。


【词语目不识丁】  成语:目不识丁汉语词典:目不识丁

猜你喜欢

  • 暇佚

    同“暇逸”。唐白居易《江州司马厅记》:“刺史,守土臣,不可远观游;群吏,执事官,不敢自暇佚;惟司马绰绰可以从容于山水诗酒间。”【词语暇佚】   汉语大词典:暇佚

  • 归来

    同“归去来”。清秋瑾《题松鹤图》诗:“角巾羽扇旧谈兵,笑赋归来薄宦情。”【词语归来】   汉语大词典:归来

  • 读书三遍不忘

    唐.韩愈《张中丞传后叙》:“有于嵩者,少依於巡。……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於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

  • 奴颜婢膝

    奴隶的脸色和婢女的膝部动作,形容卑屈取媚的样子。晋葛洪《抱朴子.交际篇》:“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并列 形容低声下气,谄媚讨好的样子。《九尾龟》68回:“在上司面前做不出的

  • 死姚崇卖活张说

    唐.郑处诲《明皇杂录.姚元崇》:“姚元崇与张说同为宰辅,颇怀疑阻,屡以事相侵,张衔之颇切。姚既病诫子曰:……姚既殁,张果至,……张悔恨拊膺曰:‘死姚崇犹能算生张说,吾今日方知才之不及也远矣。’”唐朝姚

  • 分虎竹

    《汉书.孝文帝纪》:“初与郡守为铜虎符、竹使符。”颜师古注:“与郡守为符者,谓各分其半,右留京师,左以与之。”《后汉书.杜诗传》:“旧制发兵,皆用虎符。其余征调,竹使而已。”后遂以“分虎竹”谓官拜郡守

  • 玉麈谈玄

    源见“麈尾清谈”。指清谈哲理。宋姜夔《湘月》词:“玉麈谈玄,叹坐客、多少风流名胜。”

  • 登楼不下

    《太平广记》卷二〇七《僧智永》:“智永尝於楼上学书,业成方下。”(出《国史纂异》)隋僧智永,晋王羲之后裔。善书,笔力纵横,真草兼备,初立志书札,於所居起楼,誓曰:‘书不成不下此楼。’(见《宣和书谱》十

  • 启手足

    《论语.泰伯》:“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曾子有病,叫弟子前来,说是把衾揭开,看看我的手和脚

  • 开到荼䕷花事了

    荼䕷:植物名。亦作“酴醾”。落叶灌木。初夏时开白花,可供观赏。 待到荼䕷开花时,百花凋谢,春色已阑了。语出宋.王淇《春暮游小园》:“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开到荼䕷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