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目不识丁

目不识丁

同“不识一丁”。清昭梿啸亭杂录.苏昌》:“其子富纲为滇督几二十年……目不识丁,凡有文稿,皆倩吏胥讲释,合省传为笑柄。”


主谓 丁,泛指简单的字。形容一个字也不识。语本《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例]他老伴~,报纸也没法看。△贬义。多用于描写人的文化水平。→不识一丁 胸无点墨 一无所知 ↔学富五车 满腹经纶 居安资深。也作“眼不识丁”、“目不识字”。


俗话说 “扁担倒下来不认得是个 ‘一’字”,也就是说一个字也不认识谓之 “目不识丁”。从字面看,真不知其所以: “丁”与“字”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在篆文中,“丁”() 与 “个”() 形近,此语说的是“一个字也不认识 ( 不识一个) ”,因形近而误说成了 “不识一丁”。《旧唐书·张弘靖传》: “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意思是说,现在天下太平了,你们习武射箭 ( 虽然力气很大,有什么用呢?) ,还不如用这些时间去识一个字啊!

或曰: “丁字简单,故云 ‘不识一丁’。”这当然只是臆说而已,“一”字不更简单吗? 为什么不说成 “不识一一”或 “目不识一”呢? “丁”与 “个”的语义当然是相去甚远的。 《说文·丁部》:“丁,夏时万物皆丁实。”段注: “丁实,小徐本作 ‘丁壮成实’。《律书》曰: ‘丁者,言万物之丁壮也。’”《说文·竹部》: “箇,竹枚也。……,箇或作个,半竹也。”段注: “并则为竹,单则为个。竹字象林立之形,一茎则一个也。《史记》 ‘木千章,竹万个’正义引 《释名》: ‘竹曰个,木曰枚。’”由此知 “”为 “箇”之或体,意为 “半竹”,楷书写作 “个”。

“丁”与 “个”系形近致误,至此已明。由于语言是约定俗成的,当然不会把 “目不识丁”或 “不识一丁”改成 “目不识个”或“不识一个”了。


【词语目不识丁】  成语:目不识丁汉语词典:目不识丁

猜你喜欢

  • 汉阴抱瓮

    同“汉阴灌园”。清王士禄《水龙吟.羁所自寿》词:“更汉阴抱瓮,忘机用拙,泊如也,无馀好。”【典源】 《庄子·天地》:“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ku

  • 腹蟹目虾

    《文选.郭璞〈江赋〉》:“璅蛣腹蟹,水母目虾。”李善注:“《南越志》:‘璅蛣,长寸余,大者长二三寸,腹中有蟹子,如榆荚,合体共生,俱为蛣取食。’又曰:‘海岸间颇有水母,东海谓之䖳,正白,蒙蒙如沫,生物

  • 修文地下

    同“地下修文”。唐杜甫《哭李常侍峄》诗之一:“一代风流尽,修文地下深。”见“地下修文”。【词语修文地下】  成语:修文地下

  • 郑市

    源见“臣心如水”。谓登门者多,门庭若市。唐黄滔《卢员外浔启》:“伏以员外断籯积学,计斗负才,龟镜词林,梯航陆海,是故门骈郑市,俗垫郭巾。”【词语郑市】   汉语大词典:郑市

  • 秦晋之盟

    同“秦晋之好”。《聊斋志异.小梅》:“年伯黄先生,位尊德重,求使主秦 晋之盟,则唯命是听。”【词语秦晋之盟】  成语:秦晋之盟汉语大词典:秦晋之盟

  • 材不材间

    同“才与不才间”。清赵翼《五十初度》诗:“材不材间身可老,味无味处句难工。”

  • 五色石

    源见“女娲补天”。女娲炼的补天之石。借指济世匡时之才。唐卢仝《与马异结交》诗:“女娲本是伏羲妇,恐天怒,捣炼五色石,引日月之针,五星之缕把天补。”原注:“一作女娲,伏羲妹。”【词语五色石】   汉语大

  • 补三箧

    42` 源见“安世补亡”。称赞人博闻强记。清顾炎武《赠萧文学企昭》诗:“何时复相从,问奇补三箧。”【词语补三箧】   汉语大词典:补三箧

  • 周南滞

    参见:周南太史公

  • 支离

    《庄子.人间世》:“支离疏者,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挫针治繲,足以糊口;鼓笑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征武士,则支离攘臂而游于其间;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