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鲁颂.泮水》:“翩彼飞鸮,集于泮林,食我桑黮,怀我好音。”郑玄笺:“言鸮恒恶鸣,今来止于泮水之木上,食其桑黮。为此之故,故改其鸣,归就我以善音。喻人感于恩则化也。”后以“泮林革音”比喻在好环境的
因惊恐而面色苍白地互相看着。出自五代人段希尧的事迹。段希尧(878-956年),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后唐天成年间(926-930年)为卫州录事参军,后改任洺州纠曹。石敬瑭镇太原,又被辟为从事。后石敬
形容骨瘦如柴,表示父母死后居丧期间哀痛过度。亦作“柴瘠”。《晋书.许致传》:“冲在郡丧亡,孜闻问尽哀,负担奔赴,送丧还会稽,蔬食执役,制服三年。俄而二亲没,柴毁直立,杖而能起。”《新唐书.宗室.李暠传
同“二顷田”。宋苏轼《减字木兰花.送东武令赵晦之》词:“不如归去,二顷良田无觅处。”
同“明若观火”。郭沫若《文艺论集.反响之反响》:“究竟谁是谁非,谁错谁不错,这是燎如观火的。”见“燎若观火”。[例]事情的真相,已经~,没必要再争论了。【词语燎如观火】 成语:燎如观火汉语大词典:燎
同“唾面自干”。宋陆游《自规》诗:“转喉畏或触,唾面敢自拭?”
形容教诲殷勤恳切。西周末年卫武公作一诗,批评周厉王兼以自警。诗中说,唉呀那个浑小子,不知六来不知四。小时怀里抱着他,大了又教给他许多事。不但当面教育他,还提着耳朵要他记。要说他还没知识,可他如今也有了
儒家孔孟学派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语出俗传宋王应麟《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鲁迅《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
同“壶中天”。唐戴叔伦《赠韩道士》诗:“东城南陌频相见,应是壶中别有家。”
同“池黑”。宋陆游《东斋杂书》诗之五:“霏霏半篆香,湛湛一池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