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茅草;塞,堵塞。茅塞,比喻思路闭塞或愚昧不懂事。顿开茅塞,形容突然获得新的认识。孟子对他的学生高子说,山坡上那些野兽走过的地方,如果人们都在上面走便成了路。只要隔些日子不走,茅草就会将它堵塞。现在
同“一饮三百杯”。宋程俱《试端溪石砚偶书》诗:“人生当复几两屐,我饮宁须三百杯?”
同“鸥鹭盟”。宋陆游《夙兴》诗:“鹤怨凭谁解,鸥盟恐已寒。”【词语鸥盟】 汉语大词典:鸥盟
《论语.阳货》:“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何晏集解引马融曰:“《周书.月令》有更火之文。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钻火各异木,
源见“勾漏丹砂”。借指赴任就职。唐杜甫《奉送二十三舅录事之摄郑州》诗:“永嘉多北至,勾漏且南征。”
同“刮目相见”。《北史.杨愔传》:“子恭后谓津曰:‘常谓秦王不甚察慧,从今已后,更欲刮目视之。’”
指读书声。清代袁枚《随园诗话》卷四:“姚云上作七古,前四句云:‘劬劳王事前旌驱,咿晤星夜关山逾。笋束牛腰橐负载,关吏疾呼书书书!’此辈声口宛然,读之欲笑。”【词语咿唔】 汉语大词典:咿唔
唐.韦绚《刘宾客嘉话录》:相传唐上官婉儿将诞生时,其母梦人与秤,曰:“持之秤量天下。”及生,其母见是女,自思:“秤量天下岂汝耶?”婉儿呕哑如应曰:“是。”《新唐书.后妃传.上官昭容》:“初,(母)郑方
赤身裸体。佛教徒用以比喻心无障碍、挂累,十分坦荡。《传灯录》卷八:南泉和尚问陆亘:“大夫十二时中作么生?”陆云:“寸丝不挂。”主谓 原喻心中无所牵挂。后多指赤身裸体。语出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卷8:“
源见“灵辄扶轮”。谓受人恩惠必定报答。《后汉书.李固传》:“窃感古人一饭之报。”李贤注:“谓灵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