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每况愈下

每况愈下

原作“每下愈况”,比喻越从低微的事物上推求,越能看出道的真实情况。后用作“每况愈下”,义亦转变,表示情况越来越坏的意思。东郭子与庄子互相对话揭示道无处不在、广大无边而又体现在一切事物之中的道理。东郭子问庄子,道表现在什么地方?庄子回答道,不论什么地方都有道。东郭子说,请你举个例子,庄子说,在蝼蚁那里。东郭子问,举例怎么这样卑下呢?庄子又说,在草中。东郭子说,怎么愈来愈低了呢?庄子说,砖头瓦块,拉屎撒尿无不有道。东郭子不再问了。庄子说,你的问题,本来未接触实质。一个官员向市场人员打听如何鉴别猪之肥瘦,市场人员说,愈是看猪的下部愈清楚,因此,只要踩一下猪腿就知道了。你不要太过于固执,道都是依赖于具体事物的。

【出典】:

庄子·知北游》:“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无乎逃物!’”

【例句】:

宋·洪迈《容斋续笔·蓍龟卜筮》:“伎术标榜,所在如识,……人人自以为君平,家家自以为季主,每况愈下。” 清·黄宗羲《吾悔集》一:“自公六亡,每况愈下。”


主谓 况,比较。愈,越,更加。原为“每下愈况”。语出《庄子·知北游》:“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稀也,每下愈况。’”意为估量猪之肥瘦,越近猪的脚胫越能显出它是否真肥。比喻越是从低微的事物上推求,越能看出“道”的真实情况。后多作“每况愈下”,指情况越来越坏。钱钟书《围城》3:“斜川客观地批判说:‘……老一辈一天少似一天,人才好像~。’”△贬义。多用于比喻形势状态的变化方面。→江河日下 一落千丈 ↔日新月异渐入佳境 步步高升 欣欣向荣。也作“每下愈况”。


每况愈下”表示越来越坏之意。

“下”,下等、低下,引申为差、坏。

“愈”,越来越。

那么,“况”呢? 是否为 “情况”或 “状况”之义呢?

“况”,此处义为 “更加”,程度副词。 《国语·晋语》: “以众故,不敢爱亲,众况厚之。”韦昭注: “言以众故杀君除民害,众益以为厚。”“众况厚之”犹谓 “众益厚之”,况: 益,更加。

因此,“每况愈下”,说的是 “情况 ( 状况) 每每更加越来越差( 坏) ”。双重强调。当然,语言中人们不会把 “更加”与 “越来越”连用,只用一个就够了。

每况愈下”由 “每下愈况”转变而来,意思是说,每往下说,就越能比照说明。 “况”在此亦不作 “情况”或 “状况”讲,而是“比况”、“比照”之义。此语出自 《庄子·知北游》。旧时曾有某文化名人把 “每况愈下”说成了 “每下愈况”,一时传为笑谈。此二语实亦易混,唯明其义方不误之。


【词语每况愈下】  成语:每况愈下汉语词典:每况愈下

猜你喜欢

  • 山泽臞仙

    臞(qú渠):瘦。此典指司马相如认为传说中列仙住在深山水泽之间,形貌清瘦。后以此典形容士人隐居山野,容貌清瘦。司马相如见汉武帝喜爱成仙之道,因此上奏说:“上林描写之事不算最好,还有华丽的。我曾经撰写《

  • 覆巢破卵

    源见“巢倾卵破”。喻家破国亡之祸,个人无可幸免。唐李咸用《寄题从兄坤载村居》诗:“覆巢破卵方堪惧,取次梧桐凤且栖。”连动 鸟巢倾覆,鸟蛋随之而破碎。比喻整体已毁,其中每个部分无法幸存。汉·陆贾《新语·

  • 古狱冤气

    源见“秦狱气”。指郁结难消的冤愤。北周庾信《拟咏怀》之十二:“古狱饶冤气,空亭多枉魂。”

  • 歇后郑五

    《旧唐书.郑綮传》:“綮本善诗,其语多俳谐,故使落调,世共号‘郑五歇后体’。”唐昭宗叫他当宰相,“既视事,搔首曰:‘歇后郑五作宰相,事可知矣。’固让,不听。”“歇后”即隐语,写作时引用成语或前人成句,

  • 颜风

    源见“箪瓢陋巷”。指安贫乐道的风尚。宋苏辙《冬至雪》诗之二:“佳节萧条陋巷中,雪穿窗户有颜风。”【词语颜风】   汉语大词典:颜风

  • 荆树复生

    田真兄弟三人分家,剩下堂前一株紫荆树不好处理,共议截为三段。事未实行,树忽枯死。三人受到感动,决定不再分家,共同生活,其树应声复活。见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参见“紫荆花”条。

  • 阋墙谇帚

    源见“阋墙”。又汉贾谊《治安策》:“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锄,虑有德;母取箕帚,立而谇语。”谓家庭内部争吵不和。梁启超《新民说

  • 未明求衣

    天不亮就穿衣起床,形容勤于政事。齐人邹阳在劝谏吴王刘濞(bì必)时上书说:当初汉文帝进入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立为天子,因天下多事,就处处警惕小心,有所戒惧,兢兢业业地治理国家。每天,天还没有亮

  • 新硎初试

    源见“新发于硎”。比喻习之有素而初次经事。《痛史》二五回:“这五百和尚,都是侠禅亲自教出来的,操练了几年,今日新硎初试,勇气百倍。”主谓 比喻初次经事即初露锋芒。《痛史》25回:“这五百和尚,都是侠禅

  • 柏梁高宴

    此为汉武帝筑柏梁台与群臣宴饮之事。后以此典形容君臣饮宴赋诗。汉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春天,在长安城内建柏梁台,高二十丈,用香柏为殿梁,可以香闻数十里。汉武帝在台上摆酒设宴,诏群臣一起作诗。此典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