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染指于鼎

染指于鼎

比喻占取非所应得利益。公元前605年,楚国送给郑灵公一只甲鱼。当时郑国大夫公子宋、公子家二人正在入朝,突然,公子宋的食指跳动不已,就把它给子家看,说,以往我发生这种情况,一定会尝到新奇的美味。等到进朝后,厨子正准备把甲鱼切块,两人相视而笑。郑灵公问他们为什么笑,子家就把刚才的情况告诉了郑灵公。等到把甲鱼炖好赐给大夫吃的时候,也把公子宋招来却偏不给他吃。公子宋发怒,把手指蘸在鼎里,尝了尝味道退了出去。郑灵公也生了气,想处死公子宋。公子宋和公子家先行下手。当年夏天,他们杀死了郑灵公。

【出典】:

左传·宣公四年》:“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入,宰夫将解鼋,相视而笑。公问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公。子公与子家谋先。子家曰:‘畜老犹惮杀之,而况君乎?’反谮子家。子家惧而从之。夏,弑灵公。”

【例句】:

全唐诗》610皮日休《酒中十咏酒床》:“开眉既压后,染指偷尝处。”


述补 鼎,古代烹煮食物的器具。用手指在鼎中蘸一下,品尝滋味。后比喻攫取非分的利益。《左传·宣公四年》:“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尝之而出。”△贬义。多用于描写谋篡作恶。→染指垂涎 馋涎欲滴 垂涎三尺 ↔不忮不求。 也作“染指羹鼎”。


【词语染指于鼎】  成语:染指于鼎汉语词典:染指于鼎

猜你喜欢

  • 一滴曹溪水

    同“曹溪一滴”。宋苏轼《东坡居士过龙光》诗:“斫得龙光竹两竿,持归岭北万人看。竹中一滴曹溪水,涨起西江 十八滩。”

  • 金不入怀

    同“金须以粟”。北周庾信《周太子太保步陆逞神道碑》:“军国纷总,部领填阶,马不入厩,金不入怀。”

  • 绛人

    同“绛县老人”。唐刘长卿《奉寄婺州李使君舍人》诗:“天清婺女出,土厚绛人多。”【词语绛人】   汉语大词典:绛人

  • 苍鹰击殿

    西汉.刘向集录《战国策.魏策四.秦王使人谓安陵君》:“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吴人要离刺杀王子庆忌的时候,有苍鹰扑入吴王的宫殿上。后人遂以苍鹰击殿作为人间将有异常举动的征兆。北周.庾信《哀江南

  • 秋蛇春蚓

    同“春蚓秋蛇”。宋苏轼《次韵米芾二王跋尾》诗之一:“秋蛇春蚓久相杂,野鹜家鸡定谁美。”【词语秋蛇春蚓】  成语:秋蛇春蚓

  • 伪君子

    《宋季三朝政要.理宗一》载:宋理宗时,史弥远党当政,排斥理学家真德秀、魏了翁。其党人梁成大贻书所亲,称“真德秀乃真小人,魏了翁乃伪君子”。后即以称假冒为善、欺世盗名的人。明杨慎《丹铅总录.史籍类》:“

  • 七十二疑冢

    相传三国魏曹操死后怕人掘己墓,筑有七十二个疑冢。元代陶宗仪《辍耕录.疑冢》:“曹操疑冢七十二,在漳河上。宋俞应符有诗题之曰:‘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余机到丘垄。人言疑冢我

  • 蘧车响

    同“蘧轮声”。南朝 梁何逊《早朝车中听望》诗:“蘧车响北阙,郑履入南宫。”

  • 遗簪坠履

    见“遗簪坠屦”。《周书·韦传》:“昔人不弃~者,恶与之同出,不与同归。”【词语遗簪坠履】  成语:遗簪坠履汉语大词典:遗簪坠履

  • 拈花微笑

    佛家语。喻心领神会,参透禅机。《五灯会元》:“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寂然,惟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词迦叶。’”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