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暗渡陈仓

暗渡陈仓

指刘邦表面上派人修理山崖上凿石架木之栈道,而暗地里却绕道抄小路袭击了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渭水北岸),打开了向东进击,争夺天下的大门。后以此典比喻从明面迷惑敌人,而暗地里以主力突然袭击的战略;亦比喻秘密行动。公元前206年,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辖地巴(郡治江州,今四川重庆市附近)、蜀(郡治成都,今四川成都市)、汉中(郡治南郑,今陕西汉中市西南南郑县),汉王刘邦前往封国时,项羽派了三万士兵随从,楚国和其他诸侯国中自愿跟随汉王刘邦的有好几万人,他们从杜县(今陕西西安市东南)南面进入蚀(子午谷,今陕西西安市西南)中通往汉中的要道。军队一经过就烧毁栈道,以防备诸侯军随后偷袭,也是向项羽表示没有东进的意图。到达南郑时,部将和士兵不少人在半路上逃跑,士兵们唱着思乡的歌曲,都想回东方去。韩信劝汉王说:“项羽把有功的部将都封在好地方为王,而唯独将大王封在南郑,这是贬谪您。我军官吏、士兵都是山东人,日夜翘首踮足地盼望东归,乘着他们这种锐气加以利用,正可以建立伟大之功业。如果等到将来天下平定,人们都安居了,就不好再利用了。不如决计东进,与天下诸侯决一雌雄”。汉王采用韩信的计策,从故道(今陕西凤县东北)回军,袭击雍王章邯(hán含),章邯在陈仓迎击汉军,兵败而逃。刘邦打开了向东进军,争夺天下的大门。此典又作“暗度陈仓”。

【出典】:

史记》卷8《高祖本纪》367、368页:“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关中通往汉中重要谷道子午谷)中,去辄烧绝栈道(山崖上凿石架木构成通道,也称“阁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至南郑,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士卒皆歌思东归。韩信(后封韩王韩信,非淮阴侯韩信)说汉王曰:‘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贬谪)也。军吏士卒皆山东(泛指崤山或华山、函谷关以东广东地区)之人也,日夜跂(qì器,踮起脚跟)而望归,及其锋(锐气)而用之,可以有大功。天下已定,人皆自宁,不可复用。不如决策东乡(xiàng向,通“向”),争权天下。”“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

【例句】:

元·无名氏《气英布》第一折:“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元·无名氏《赚蒯通》第4折:“一不合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96回:“臣已算定今番诸葛亮必效韩信暗度陈仓之计。” 清·朱佐朝《轩辕镜·解粮》:“军情事,令所当,须教暗里渡陈仓。”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9回:“莫非他心里有这段姻缘,自己不好开口,却‘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也说不定。”


见“暗度陈仓”。高和《越轨诉讼》:“小许冲牛王挤挤眼,故作神秘地说:‘我过去倒没有发现,你牛哥还真有一手,我说前几天的饭局你为啥不去,原来你早就~搞定摆平了。’”


【词语暗渡陈仓】  成语:暗渡陈仓汉语词典:暗渡陈仓

猜你喜欢

  • 众寡悬殊

    众:多;寡:少。比喻交战双方力量相差很大。出自隋杨善会之事迹。杨善会,字敬仁。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人。隋末曾任鄃(shū舒)令、清河郡丞等职,多次率兵镇压农民起义军。据载,他与起义军前后曾交锋七百

  • 声泪俱下

    一边说,一边哭。形容非常悲痛。王彬,字世儒,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导从弟。西晋末,中原大乱,随其兄王廙渡江南下,以司马睿荐为典兵参军,不久升为前将军。苏峻之乱平后,迁尚书右仆射,赐爵关内侯,卒于

  • 饭颗吟诗面

    源见“饭颗山”。形容身体消瘦。宋陆游《春来食不断戏作》诗:“瘦如饭颗吟诗面,饥似柴桑乞食身。”

  • 丧家之犬

    同“丧家之狗”。《金瓶梅词话》四七回:“忙忙如丧家之犬,急急如漏网之鱼。”冰心《老舍和孩子们》:“舒伯伯给我的信里说,他在纽约,就像一条丧家之犬。”见“丧家之狗”。琼瑶《船》:“他们两人默默相对,彼此

  • 履冰

    同“履薄临深”。《汉书.韦贤传》:“如何我王,不思守保,不惟履冰,以继祖考。”唐司空图《华帅许国公德政碑》:“至于恭命之时,犹切履冰之惧。”【词语履冰】   汉语大词典:履冰

  • 春草池塘

    源见“梦惠连”。称有神来之笔的美文。金元好问《论诗》诗之一:“情知春草池塘句,不到柴烟粪火边。”

  • 荆山玉

    源见“和氏之璧”。指和氏璧,喻良才。三国 魏曹植《与杨德祖书》:“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唐刘长卿《赠别于群投笔赴安西》诗:“顷游灵台下,频弃荆山玉。”【词语荆山玉】   汉语大词典

  • 醉习家

    源见“山公醉酒”。指名苑游宴。唐李峤《池》诗:“彩棹浮太液,清觞醉习家。”

  • 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

    汉:原指汉朝,后也指汉族。威仪:帝王或大臣的仪仗,扈从。 汉有想到今天能重见汉朝官员的服饰礼仪。 表示人们对光复旧物的喜悦之情。语出《后汉书.光武帝纪》:“老吏或垂涕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

  • 阮籍之悲

    同“阮籍哭”。南朝 梁萧统《锦带书十二月启.中吕四月》:“但某穷途异县,歧路他乡,非无阮籍之悲,诚有杨朱之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