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既往不咎

既往不咎

原为孔子告诫他的学生宰予对鲁国政治表态要谨慎。如果事情已经过去,就不要再去评论其是非曲直。后则泛指过去做了错事,不予追究。鲁哀公要修复火灾毁坏的社坛,向宰我询问社坛周围应植什么树木。宰我回答说,夏朝植松树,商朝植柏树,周朝植栗树。其所以周朝用栗树,是因为栗与战慄之慄同音,植上此树能够使人战慄不安,便于统治。孔子知道后,对宰我说,已经做了的事就不要再解释了;事情已经实现了,就不要再去阻止;如果事情已经过去,也就不要再追究了。

【出典】:

论语·八佾》:“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人战慄。’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例句】:

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曹爽传》注:“中护军蒋济表曰:‘毕轨前失,既往不咎,但恐是后难可以再。’”


述宾 咎,责备。对过去的错误不再责备。《痛史》13回:“~,以后再办起事来,审慎点就是了。”△用于对待别人错误的态度。也作“不究既往”、“不咎既往”、“不追既往”。


对以往的过失、罪责不予追究,谓之 “既往不咎”。

“既”,已。“往”,以往、过去。

“咎”,过失、灾祸。《说文·人部》: “咎,灾也。”段注: “《小雅·伐木》传曰: ‘咎,过也。’《北山》笺云: ‘咎犹罪过也。’”罪过、过失会带来灾祸。 “咎由自取”,即谓罪过或灾祸由自己造成。《易》中 “无咎”即谓无过或无灾。

那么,“不咎”为什么是不予追究之意呢?

“不咎”,就是 “不以……为咎”,即 “不以过错或罪责为过错、罪责”。因此,引申为不予追究之意。所以, “既往不咎”即谓对过去的过失或罪责不予追究之意。

语出 《论语·八佾 ( yì) 》: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孔子的这番话,是针对学生宰我回答鲁哀公的问题而说的。鲁哀公问宰我,做土地神的神主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说: “夏代用松木,商代用柏树,周代用栗木。用栗木的意思是使老百姓心中感到害怕,战战栗栗 ( 慄慄) 。”孔子是维护周礼的,听了宰我这样的回答大为不满,责备地说: “做了的事不用再说了,结束了的事不要再劝阻,已经过去了的就不要再追究了!”

既往不咎”亦可说成 “不咎既往”。


【词语既往不咎】  成语:既往不咎汉语词典:既往不咎

猜你喜欢

  • 角上汉书

    源见“牛角挂书”。形容刻苦攻读。宋张炎《清平乐.题倦耕图》词:“一犁初卸,息影斜阳下。角上《汉书》何不挂?老子近来慵跨。”

  • 禹让

    《尚书.虞书.大禹谟》:“禹曰:‘枚卜功臣,唯吉之从。’……禹拜稽首固辞,帝曰:‘毋,唯汝谐。’”旧题汉.孔安国传:“枚谓历,卜之而从其吉,此禹让之志。”大禹治水有功,舜禅让他继帝位。他辞让未成,后终

  • 老铁铸错

    源见“铸成大错”。指酿成大错。清周亮工《庚子重九杂感》诗之一:“老铁铸错成,大悔亦已晚。”

  • 愁肠碎

    源见“断肠猿”。形容哀愁至极。宋 陈袭善《渔家傲.忆营伎周子文》词:“鹫岭峰前阑独倚,愁眉蹙损愁肠碎。”

  • 七步看诗

    同“七步成诗”。宋王之望《鹧鸪天.台州倚江亭即席和李举之时曹功显贺子忱同座》词:“谪仙狂监从来识,七步初看子建诗。”

  • 牵红

    同“牵丝”。明叶宪祖《鸾鎞记.提宗》:“京邸相逢,温郎情致,为投诗竟遂牵红。”【词语牵红】   汉语大词典:牵红

  • 子夫入侍

    《史记.外戚世家》:“卫皇后字子夫,生微矣。盖其家号曰卫氏,出平阳侯邑。子夫为平阳主讴者。”“武帝祓霸上还,因过平阳主。……上(武帝)望见,独说(悦)子夫。是日,武帝起更衣,子夫侍尚衣轩中,得幸。……

  • 一解不如一解

    同“一蟹不如一蟹”。解,古通“蟹”。明沈德符《野获编.释道》:“至近日,宗门诸名下,争以坛坫自高,相驳相嘲,以至相妒相詈,真一解不如一解矣。”见“一蟹不如一蟹”。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释道·禅林诸名

  • 介者不拜

    见〔介胄之士不拜〕。

  • 三叠阳关

    泛指送别之曲。宋周邦彦《苏幕遮》词: “三叠阳关声渐杳。断雨残云,只怕巫山晓。”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宋苏轼《东坡志林》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