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投梭折齿

投梭折齿

亦作“投梭之拒”。梭:织布用的工具。齿:牙齿。以手中的梭子投击别人,打折他的牙齿,指妇女不畏强暴,抗拒男子引诱、挑逗。典出晋谢鲲事迹。谢鲲(约280-322年),字幼舆,陈国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初,为王敦长史,屡谏其莫举兵反晋,未被接受。王敦攻入建康之后,又时进正言。王敦见其不能顺从自己,便使其出任太守,寻卒于官。谢鲲少时有高名,不修仪表,喜好《易》、《老子》二书,善于唱歌、弹琴。为人旷达,不拘礼节。邻居家高氏有个女儿,很有姿色。谢鲲便去挑逗,其女用织布的梭子投他,打折了他两颗牙齿。当时人们给他作了句顺口溜说:“放荡不已,幼舆折齿。”谢鲲听到了,面无惭色,傲然长啸说:“并不妨碍我放声高歌。”

【出典】:

晋书》卷49《谢鲲传》1377页:“邻家高氏女有美色,鲲尝挑之,女投梭,折其两齿。时人为之语曰:‘任达不已,幼舆折齿。’鲲闻之,傲然长啸曰:‘犹不废我啸歌。’”

【例句】:

唐·元稹《莺莺传》:“儿女之情,不能自固。君子有援琴之挑,鄙人无投梭之拒。” 清·陈沣《东塾读书记·诗》:“惟《静女》篇则真难解其言。此女俟我于城隅,又贻我以物,我悦其美。若称誉贤女,岂容作此等语,必至投梭折齿矣。” 清·青心才人《金云翘传》:“崔、张佳偶也,使其始莺娘有投梭之拒,则其后张生断无有弃掷之悲。”


其他 梭,织布时用以穿线的工具。扔出梭子打断坏人的牙齿。形容态度坚定果敢。语本《晋书·谢鲲传》:“邻家高氏女有美色,鲲尝挑之,女投梭,折其两齿。”清·陈澧《东塾读书记·诗》:“惟《静女》篇则真难解其言……若称誉贤女,岂容作此等语,必至~矣。”△为女子拒绝调戏、引诱的典实。→拒人千里 ↔搔首弄姿。也作“投梭之拒”。


【典源】《晋书·谢鲲传》:“邻家高氏女有美色,鲲尝挑之,女投梭,折其两齿。时人为之语曰:‘任达不已,幼舆折齿。’”

【今译】 晋代谢鲲字幼舆,性情佻达,不修仪行。他邻居家有位姑娘长得美貌,谢鲲就去挑逗人家,姑娘扔织布梭子打他,将他的两枚牙齿打折了。当时人们传说:“轻佻没个完,幼舆打折牙。”

【释义】 后以此典男女之间情事。

【典形】 防飞梭、投梭之拒、折齿梭、折齿之惭。

【示例】

〔防飞梭〕 宋·苏轼《百步洪》 之二:“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舆欲语防飞梭。”

〔投梭之拒〕 唐·元稹《莺莺传》:“君子有援琴之挑,鄙人无投梭之拒。”

〔折齿梭〕 宋·钱惟演《无题》之二:“山屏六曲归来夜,只恐重投折齿梭。”

〔折齿之惭〕 唐·韩偓《香奁集自序》:“粗得捧心之态,幸无折齿之惭。”


【词语投梭折齿】  成语:投梭折齿汉语词典:投梭折齿

猜你喜欢

  • 交让木

    南朝 梁任昉《述异记》卷上:“黄金山有楠树,一年东边荣西边枯,后年西边荣东边枯,年年如此。张华云:交让树也。”后因以“交让木”称楠木。唐卢照邻《五悲.悲昔游》:“山头交让之木,浦口同心之花。”【词语交

  • 以轻心掉之

    轻:轻易,轻率。掉:摇动,摆弄。 以轻易之心摆弄它。 表示做事轻率,漫不经心。语出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清.程瑶田《通艺录》:“如逞慧辨,几为《初学记

  • 山公识

    同“山公藻鉴”。宋黄庭坚《和范廉》:“汲直非刀笔,山公识宁馨。”

  • 吹箫散楚

    源见“四面楚歌”。吹奏楚歌多用箫、笛,因以“吹箫散楚”谓瓦解敌军。张震《英明的预见,正确的战役方针》:“有一处阵地上,还采用‘吹箫散楚’的办法,组织火线音乐队,在风雪怒吼的黑夜里,向敌人演奏《白毛女》

  • 卞田居

    《南齐书.卞彬传》:“彬性好饮酒,以瓠壶瓢勺杬皮为肴,著帛冠十二年不改易,以大瓠为火笼,什物多诸诡异。自称‘卞田居’,妇为‘傅蚕室’……永元中,为平越长史、绥建太守,卒官。”南朝.齐.卞彬字士蔚,济阴

  • 登塔

    同“雁塔题名”。清孙枝蔚《五兄大宗举于乡》诗:“哲兄登塔日,贤妇下机时。”

  • 俯拾地芥

    《汉书.夏侯胜传》:“胜每讲授,常谓诸生曰:‘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学经不明,不如归耕。’”唐.颜师古注:“地芥,谓草芥之横在地上者。俯而拾之,言其易而必得也。青紫,卿大夫之服

  • 吮卒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后因以“吮卒”为将官爱兵之典。明徐渭《龛山凯歌》诗之八:“旗裹金疮碎朔风,军中吮卒有吴公。”【词语吮卒】   汉语大词

  • 蛇足

    《战国策.齐策二》:“楚有祠者(主持祭祀的人),赐其舍人(左右亲近人)卮(酒器)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馀。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

  • 良知良能

    泛指与生俱来的道德观念和知识。孟子说,人们无须学就会做的,这是他们的良能;无须乎用脑筋思考就可以知道的,这是他们的良知。两三岁只会笑、要人抱的小孩,没有不知道爱他父母的,等到长大了,又没有不知道尊敬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