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扬汤止沸

扬汤止沸

汉书.枚乘传》:“欲汤之沧,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指从锅中舀起开水再倒回去,想制止水的沸滚。后遂以“扬汤止沸”比喻办法不对,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三国志.董卓传》“卓未至,进败”裴松之注引《典略》载卓表:“臣闻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清吴樾《意见书》:“满洲政府,实中国富强第一大障碍。欲救亡而思扶满,真是扬汤止沸,抱薪救火。”亦比喻暂时救急。《三国志.刘廙传》:“臣罪应倾宗,祸应覆族。遭乾坤之灵,值时来之运,扬汤止沸,使不燋烂。”清钮琇《觚賸.惠士陈言》:“以致鱼泣釜中,未见扬汤止沸;猿啼树里,更逢遭火烧林。”


并列 汤,开水;扬汤,从锅里舀起开水再倒回去。用扬汤的办法来制止沸腾。比喻方法不对,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语本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欲汤之,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闽都别记》:“~,不如釜底抽薪,既晓以白制赤,还不知火之旺位加火!”△贬义。多用于暂时遏止问题的发生,或评论某种方法的不当。→抱薪救火 ↔釜底抽薪


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治标而不治本谓之 “扬汤止沸”。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

“扬汤”何义呢?

“扬”有 “举起”义。 《仪礼·大射》: “左执弣 ( fǔ,弓把中部) ,右执箫,南扬弓,命去侯。”郑注: “扬,犹举也。”

“扬汤”犹言 “举汤”,谓舀起。把开水从锅里舀起再倒回去,以不让它沸腾,这怎么能 “止沸”呢? 所以, “扬汤”是不能 “止沸”的,只有 “釜底抽薪”方可 “止沸”。因此,“扬汤止沸”用以比喻暂时救急而不能根本解决问题之意。《三国志·魏志·董卓传》:“卓未至,进败。”裴松之注引 《典略》载卓表: “臣闻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养毒,及溺呼船,悔之无及。”即用其典。

此语今已为成语。


【词语扬汤止沸】  成语:扬汤止沸汉语词典:扬汤止沸

猜你喜欢

  • 越鸟南枝

    《文选》卷二十九《古诗十九首》其一:“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越鸟为南方之鸟,故在向南的树枝上筑巢。古诗以此表达依恋故乡之意。

  • 斩袪

    《左传.僖公五年》载:晋侯派遣寺人披(字伯楚)攻打蒲城,追杀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重耳“逾垣而走,披斩其袪”。杜预注:“袪,袂也。”孔颖达疏:“总名为袂,其袂近口,又别名为袪。此斩其袪斩其袖之末也。

  • 射影含沙

    同“含沙射影”。清周亮工《祭汀州司李若羲卢公文》:“余以质讯至,向者射影含沙之说消沮。”李大钊《警告全国父老书》:“嗟彼日人,阴贼成性,当民国初建之际,挑兄弟阋墙之机,射影含沙,无所不至。”连动 据晋

  • 池草梦

    同“池塘草梦”。元张玉娘《和谪弟三一三峡晓征寄回韵》:“听雨不生池草梦,看云应断故乡魂。”

  • 三复白圭

    《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诗》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南容读《诗》至此,三反复之,是其心慎言也。”后因以“三复白圭”为慎于言

  • 扶轮

    同“灵辄扶轮”。《北齐书.文襄帝纪》:“待为国士者乃立漆身之节,馈以一餐者便致扶轮之效,况其重于此乎?”【词语扶轮】   汉语大词典:扶轮

  •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故知:老朋友、熟人。比喻一直渴望的东西得到了满足。宋.汪洙《神童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明.李开先《宝剑记》第二十九出:“患难相逢若有期,感兄恩德济时危,困如久旱逢甘雨,喜的他乡遇故知。”《

  • 喘牛必问

    源见“丙吉问牛”。称颂贤臣关心民间疾苦。明徐渭《数年来南雪甚于北》诗:“吠犬从今无一处,喘牛必问有诸贤。”

  • 使鹤

    源见“乘轩鹤”。原谓卫懿公重鹤而轻人,后因用“使鹤”比喻统治者不重视人才,有本领的人不得其用。林百举《悲愤》诗:“士叹屠龙空有技,君当使鹤实无力。”【词语使鹤】   汉语大词典:使鹤

  • 鸮音化泮林

    源见“泮林革音”。谓环境好能使改恶从善。清魏源《圣武记》卷十二:“驭夷得其情,可使鸮音化泮林,中孚格蛮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