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得鱼忘筌

得鱼忘筌

庄子.外物》:“庄子曰:‘………筌(筌,捕鱼竹器)者所以在(在,捕得的意思)鱼,得鱼而忘筌;蹄(蹄,捕兔器)者所以在兔,得免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庄子在这里以“得鱼忘筌”、“得兔忘蹄”为比喻,并不从消极的意义上使用,承上启下,目的在于比照说明“得意忘言”的道理。后世用“得鱼忘筌”改变了原来的本意,一般都是用在消极的意义上,比喻办事情一旦达到了目的,便把赖以达到目的手段忘掉或抛弃。

唐.张渭《读后汉逸人传》诗其一:“钓时如有待,钓罢应忘筌。”


连动 比喻成功而忘其凭借。语本《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梁启超《外交失败之原因及今后国民之觉悟》:“故目的既达,~,其手腕之峭紧敏捷又如此。”△贬义。用于描写背恩忘本。→过河拆桥 兔死狗烹 卸磨杀驴↔饮水思源 同甘共苦


【典源】《庄子·外物》:“荃 (筌) 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今译】 筌是捕鱼用的竹具,蹄是捉兔用的网。筌是用来捕鱼的,捕到了鱼便忘了筌; 蹄是用来捉兔的,捉到了兔就忘了蹄; 语言是用来表达意义的,领会了意义便忘了语言。我如何能够遇到忘言的人来与他交谈呢?

【释义】后以此典形容目的达到后就忘了原来凭借的事物; 也用以指忘情、忘我等。

【典形】 得兔、得兔不忘蹄、得鱼、得鱼忘筌、弃筌、筌蹄、筌蹄可忘、忘筌、忘筌蹄、忘蹄、问旧蹄、庄筌、蹄求兔、筌蹄自忘、钓罢忘筌、忘筌得鱼、筌蹄弃、束筌蹄、筌蹄是弃、道合忘筌。

【示例】

〔得兔〕 宋·苏轼《次韵钱穆父马上》之二:“高才得兔人人羡,争欲寻踪觅旧蹄。”

〔得兔不忘蹄〕 清·王夫之《病》之三:“未敢泣麟伤绝笔,何人得兔不忘蹄。”

〔得鱼〕 唐·李白《送族弟凝之滁求婚》:“与尔情不浅,忘筌已得鱼。”

〔得鱼忘筌〕 魏·嵇康《赠秀才入军》之二:“嘉彼钓叟,得鱼忘筌。郢人逝矣,谁与尽言。”

〔弃筌〕 唐·骆宾王《秋日山行简梁大官》:“得性虚游刃,忘言已弃筌。”

〔筌蹄〕 唐·白居易《答文武百僚严绶等表》:“虽契心则离于文字,而得意亦假于筌蹄。”

〔筌蹄可忘〕 唐·元稹《易家有归藏判》:“辨数虽冠履相睽,得意而筌蹄可忘。”

〔忘筌〕 唐·杜甫《秋日夔府咏怀》:“风流俱善价,惬当久忘筌。”

〔忘蹄〕 宋·黄庭坚《次韵答斌老病起》:“排闷有新诗,忘蹄出兔径。”

〔问旧蹄〕 清·王夫之《补落花诗》之八:“逸情交臂多相失,求兔何劳问旧蹄。”

〔庄筌〕 唐·骆宾王 《答员半千书》:“足下雅得古人之致,不乏先贤之适。自守庄筌,无婴魏网。”


【词语得鱼忘筌】  成语:得鱼忘筌汉语词典:得鱼忘筌

猜你喜欢

  • 河章

    源见“孝女寻尸”。指歌颂孝女之歌。宋苏轼《端午帖子词.太皇太后阁》之五:“忠臣谅节今千岁,孝女孤风满四方。不复巫阳占郢梦,空馀仲御扣《河章》。”【词语河章】   汉语大词典:河章

  • 贾笔

    《汉书.贾谊传》:“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谊数上疏陈政事……。”西汉贾谊文才出众,所遗文集,均为后人所称誉。后遂用为佳作之典。唐.杜甫《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诗:“贾笔论孤愤

  • 纱巾酒

    源见“酒漉纱巾”。以纱巾漉酒取饮。形容洒脱不羁的生活方式。元耶律楚材《和黄华老人题献陵吴氏成趣园诗》:“知音谁听断弦琴,临风痛想纱巾酒。”

  • 诈诞

    《荀子.修身》:“慝行曰诈,易言曰诞。”后以“诈诞”指欺诈虚妄。宋苏辙《再论熙河边事札子》:“臣闻种谔昔在先朝,以轻脱诈诞,多败少成,常为先帝所薄。”【词语诈诞】   汉语大词典:诈诞

  • 晏婴裘

    同“晏子裘”。清毛奇龄《许使君诗》:“廉辞原宪粟,俭着晏婴裘。”

  • 调羹

    同“调羹鼎”。宋赵善括《醉蓬莱.魏相国生日》词:“补衮工夫,调羹手段,如今重试。”【词语调羹】   汉语大词典:调羹

  • 劫石成灰

    同“昆明灰”。唐李白《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诗:“留欢若可尽,劫石乃成灰。”

  • 槱薪

    源见“薪槱”。比喻国家选拔人才。南朝 宋谢庄《求贤表》:“考绩之风载泰,槱薪之歌克昌。”明 吾丘瑞《运甓记.藩府贺正》:“但喜槱薪能得士,待看驱策佐明庭。”【词语槱薪】   汉语大词典:槱薪

  • 雄狐

    《诗经.齐风.南山》:“南山崔崔(注:高大的样子),雄狐绥绥(注:雌雄并行的样子),鲁道有荡,齐子由归。既日归止,曷又怀止?”毛亨传:“《南山》,刺襄公也。鸟兽之行,淫求其妹,大夫遇是恶,作诗而去之。

  • 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史记.商君列传》载:商鞅变法维新,相秦十年,引起了秦王朝宗室贵戚的怨恨反对。一次,赵良来见商鞅,“赵良曰:‘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同腋,指狐腋下之皮);千人之诺诺(顺从意志连声答应),不如一士之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