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尾生抱柱

尾生抱柱

尾生,古代传说中坚守信约的人。尾生抱柱,即喻坚守信约,至死不渝。盗跖说,世人所称道的贤士,有伯夷、叔齐、鲍焦、申徒狄、介子推、尾生等六人。其中伯夷、叔齐,离别亲人,远奔他乡,饿死首阳山上,骨肉都没有安葬;鲍焦故作清高,对当时社会进行抨击,结果抱木而死;申徒狄听说商汤要让位,谏之不听,投河而死;介之推曾从晋公子重耳出亡在外,极尽忠诚。后来跑到绵山,被火烧死;尾生和一个女子在桥下约会,至期,女子不来,而大水适至,尾生抱着桥墩子被水淹死。这六个人,无异于是抛弃野外的死狗、野猪和拿着瓢四处要饭的乞丐,都是为名利蒙住了,不顾念自己身体而丢掉了性命的啊!

【出典】:

庄子·盗跖》:“世之所谓贤士;伯夷、叔齐。伯夷、叔齐辞孤竹之君,而饿死于首阳之山,骨肉不葬。鲍焦饰行非世,抱木而死。申徒狄谏而不听,负石自投于河,为鱼鳖所食。介之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此六子者,无疑于磔犬流豕,操瓢而乞者,皆离名轻死,不念本养寿命者也。”

【例句】:

西汉·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走,抱柱而死。”


【典源】《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朝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战国策·燕策一》、《史记·苏秦列传》亦载。

【今译】 尾生与相爱女子约定在桥下相会,女子不来,河水上涨,尾生坚持等候不走,直至抱着桥柱被淹死。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人守约不变,也以“抱柱信”等指相爱男女订的期约。

【典形】 抱梁、抱梁期、抱桥、抱柱信、桥下期、水至不去、尾生抱柱、柱下留期信、尾生柱。

【示例】

〔抱梁〕 南朝宋·鲍照《幽兰》之三:“结佩徒分明,抱梁辄乖忤。”

〔抱梁期〕 南朝梁·萧衍《秋歌》之二:“当信抱梁期,莫听回风音。”

〔抱桥〕 宋·刘筠《又赠一绝》:“风波若未乖前约,一死何曾更抱桥。”

〔抱柱信〕 唐·李白 《长干行》:“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桥下期〕 清·黄景仁《庐州客舍寄宜兴万黍维》:“抱柱曾惭桥下期,买舟末果山阴访。”

〔水至不去〕 唐·李白《秦女卷衣》:“水至亦不去,熊来尚可当。”

〔尾生抱柱〕 唐·张祜《途次扬州赠崔荆》:“尾生从抱柱,颜子也酺糟。”

〔柱下留期信〕 唐·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只言柱下留期信,好欲将心学松蕣。”


【词语尾生抱柱】  成语:尾生抱柱汉语词典:尾生抱柱

猜你喜欢

  • 飞檄愈风

    源见“檄医头疾”。赞誉文章精辟,使人振奋。唐吴融《病中宜茯苓寄李谏议》诗:“飞檄愈风知妙手,也须分药救漳滨。”

  • 新亭哭

    同“新亭对泣”。清查慎行《满江红.胡震生索赠》词:“儿女怨,清溪曲;男子恨,新亭哭。”

  • 伏生藏壁

    《史记.儒林列传》:“伏生者,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孝文帝时欲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乃闻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朝错(朝,也作‘鼂’‘晁’)往受之。秦时

  • 凤食鸾栖

    源见“凤鸣朝阳”。鸾凤非竹实不食,非梧桐不栖。比喻高位或帝位。明张凤翼《红拂记.髯客海归》:“我想起那李公子呵,所事撑达,与他争甚么凤食鸾栖。我自向碧梧中别寻支节。”并列 鸾凤不是竹实不食,不是梧桐不

  • 弹铗

    《战国策.齐策四》:“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属,联系,撮合。孟尝君,即田文,他是齐靖郭君田婴的小儿子,为齐相),愿寄食门下。……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食,音sì,草具,是盛粗恶

  • 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五灯会元.栖贤湜禅师法翤》:“一人把火自尽其身,一人抱冰横尸于路,进前即触途成滞,退后即噎气填胸,直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如今已不奈何也。”“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用以形容无路可走,处境极端艰险困窘

  • 蛇添足

    源见“画蛇添足”。增加多余无用之物。清陈维崧《满江红.送叶桐初还东阿即次其与曹雪樵倡和原韵》词:“富与贵,蛇添足。”清叶燮《原诗.内篇下》:“恐方幅不足而不合于格,于是多方拖沓以扩之,是蛇添足也。”【

  • 哭城

    汉.刘向《列女传.贞顺.齐杞梁妻》:“齐杞梁殖之妻也,庄公袭莒,殖战而死。庄公归,遇其妻,使使者吊之于路。杞梁妻曰:‘今殖有罪,君何辱命焉;若令殖免于罪,则贱妾有先人之弊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于是庄

  • 三章约

    同“三章法”。唐李商隐《今月二日不自量度辄以诗一首四十韵干凟尊严》:“愿守三章约,还期九译通。”

  • 许慎无双

    《后汉书.儒林传.许慎传》:“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人也。性淳笃,少博学经籍,马融推敬之,时人为之语曰:‘《五经》无双许叔重。’为郡功曹,举孝廉,再迁除洨长。卒于家。初,慎以《五经》传说臧否不同,于是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