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四分五裂

四分五裂

原指一个国家被瓜分,后泛指分散和不完整。公元前317年,秦以张仪为使者到达魏国,劝告魏襄王与秦连横。他说,魏国地方不过千里,兵卒不过三十万人,周围又无险可守,并与楚、韩、赵、齐等强国为邻。如果南连楚国而不与齐国结盟,则齐将攻其东;如果东联齐国而不与赵国结盟,则赵将攻其北;如果不与韩国和好,则韩将攻其西;如果不亲近楚国,又要被楚攻其南。如果这样,魏国将被瓜分肢解得四分五裂、七零八落。为贵国考虑,不如西向事秦,与秦结盟,则楚、韩必不敢动,您也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出典】:

战国策·魏策》一《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人。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凑,无有名山大川之阻。……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

【例句】:

南宋·杨万里《诚斋集》八十七《君道上》:“隋文帝取周取陈,以混二百年四分五裂之天下。”


并列 形容破碎而不完整,分散而不统一。语出《战国策·魏策一》:“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曰:‘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孙中山《中国前途问题》:“今日中国正是万国眈耽虎视的时候,如果革命家自己相争,~,岂不是自亡其国!”△贬义。多用于描写事物有破裂方面。→土崩瓦解 分崩离析 四离五散 支离破碎 ↔金瓯无缺 天下一家。 也作“四分五落”、“四分五剖”、“四纷五落”。


【词语四分五裂】  成语:四分五裂汉语词典:四分五裂

猜你喜欢

  • 下笔不能休

    三国 魏曹丕《典论.论文》:“傅毅之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傅毅字)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后因以“下笔不能休”形容善写长文或讥其文字冗长。唐岑参《冀州客舍酒

  • 见笑大方

    亦作“贻笑大方。”意为被识见广博、精通于道的人所讥笑。后多用作谦辞。《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 虹竿月钩

    宋.曾慥《类说》卷六引《封氏见闻记》:“张祜谒李绅,亦称钓鳌客。李怒曰:‘既解钓鳌,以何为竿?’曰:‘以虹为竿。’‘以何为钩?’曰:‘以月为钩。’‘以何为饵?’曰:‘以短李相为饵。’绅默,厚赠之。”虹

  • 九合诸侯

    《论语.宪问》:“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史记.齐太公世家》:“于是桓公称曰:‘……寡人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又晋悼公也曾九合诸侯。《左传.

  • 悦近来远

    《韩非子.难三》:“民有信心者,君上之明有所不及也。不绍叶公之明,而使之悦近而来远。”“悦近来远”是指王者之政能使近者悦服,远者来附,天下归心。《梁书.敬帝纪》:“布德施惠,悦近来远,开荡荡之王道,革

  • 锥指管窥

    源见“管窥蠡测”。喻学识浅薄,所知有限。钱钟书《〈管锥集〉序》:“遂料简其较易理董者,锥指管窥,先成一辑。”

  • 俗不可耐

    庸俗得使人难以忍受。《聊斋志异.沂水秀才》:“一美人置白金一铤,可三四两许,秀才掇内袖中。美人取巾,握手笑出曰:‘俗不可耐。’”曹禺《日出》二幕:“顾八奶奶进——一个俗不可耐的胖女人。”亦作“俗不堪耐

  • 穿壁引光

    也称“凿壁偷光”。汉代匡衡苦学的故事。晋代葛洪《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连动 凿通墙壁,引进烛光。形容家贫苦学。晋·葛洪《西京杂记》卷2:“

  • 行雨

    源见“巫山云雨”。用以美称女子。唐杨凭《赠马炼师》诗:“行雨若迷归处路,近南唯见祝融峰。”【词语行雨】   汉语大词典:行雨

  • 青州酒

    同“青州从事”。清 丘逢甲《闻胶州事书感》诗:“青州酒断愁难遣,黄海舟迟信未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