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呕心沥血

呕心沥血

呕:吐;沥:滴。比喻穷思苦索,费尽心血。分别出自唐李贺的事迹和韩愈的诗句中。参见“锦囊佳句”和“忘形交”条。史载,李贺每日外出归来,其母便让婢女探囊中,见所写纸多,便怒道:“这个孩子要呕出心才作罢呀!”韩愈在《归彭城》一诗中则有“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的句子。后人遂把二者合称为“呕心沥血”。

【出典】:

新唐书》卷203《文艺下·李贺传》5788页:“母使婢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又,韩愈《归彭城》:“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

【例句】:

叶圣陶《抗争》:“我的舞台,几年在这里呕心沥血的戏,现在被撵下来了。”


并列 沥血,滴血。形容用心过度,费尽心思。邓贤《中国知青梦》自序3:“写作是一种~的劳作,恐怕仅仅趋名或者趋利都无法忍受这种劳作的艰辛和寂寞……”△褒义。多用于文艺创作方面,有时也指倾吐真情或怀抱赤诚。→冥思苦想 苦心焦思 ↔无所用心 百无聊赖。 也作“呕心滴血”、“呕心吐胆”、“呕出心肝”、“呕心镂骨”。


费尽心机、辛劳至极谓之 “呕心沥血”。

“呕”谓 “吐”。“呕心”,把心呕吐出来。“沥”谓 “滴”。《说文·水部》: “沥,漉也。一曰水下滴沥也。”“沥血”,把血滴干净。因此,“呕心沥血”就是心血费尽之意。

此语形成,源自唐代诗人李贺。

李贺自幼聪颖,七岁能诗。他每次出门的时候,总骑头小毛驴,书僮背个口袋跟着。一想到好的诗句,便立即写下来装进口袋。所以每次回到家时,口袋里都装满了纸条。

他母亲心疼而又恼怒地说: “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 《新唐书·李贺传》) 他自己也说过: “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意思是说,写出一首长诗,会反复思虑而把衣襟都搞破了; 写出一首短诗,白发也要搔断几根。唐代文学家韩愈曾赞颂他说: “刳 ( kū) 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 《归彭城》) 意思是说他挖出心肝当作纸,滴出血来写好诗。

他母亲说他 “呕心”,韩愈誉他 “沥血”,后世依此便形成 “呕心沥血”一语,比喻做事或为文穷思苦索、心机费尽之意。


【词语呕心沥血】  成语:呕心沥血汉语词典:呕心沥血

猜你喜欢

  • 庄舄悲吟

    同“庄舄越吟”。唐罗隐《西京道德里》诗:“秦树团团夕结阴,此中庄舄动悲吟。”

  • 卓氏

    参见:卓氏寡

  • 儿绷

    源见“倒绷孩儿”。喻老将一时失误或借指一时失误的老将。清 江云龙《书江忠烈公祠壁》诗:“贼焰到乡里,儿绷困蒺藜。”

  • 岁在龙蛇

    《后汉书.郑玄传》:“五年春,梦孔子告之曰:‘起,起,今年岁在辰,来年岁在巳。’既寤,以谶合之,知命当终,有顷寝疾。”李贤注:“辰为龙,巳为蛇。”后以“岁在龙蛇”谓寿数当尽。此系迷信,未必应验。宋.苏

  • 抚琴

    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顾彦先(荣)平生好琴,及丧,家人常以琴置灵床上。张季鹰(翰)往哭之,不胜其恸,遂径上床,鼓琴,作数曲竟,抚琴曰:‘顾彦先颇复赏此不?’因又大恸,遂不执孝子手而出。”

  • 三年一鸣

    源见“一鸣惊人”。比喻有才能的人届时施展抱负,做出惊人的业绩。元耶律楚材《和李振之》诗之二:“溟鹏本有冲天志,直待三年再一鸣。”

  • 守钱虏

    《东观汉纪.马援传》:“(马援)尝叹曰:‘凡殖货财产,贵其能施赈也,否则守钱虏耳。’”此事又见《后汉书.马援传》。《太平广记》卷三六〇“邓差”引《广古今五行记》:“终不如临沮邓生,平生不用,为守钱奴耳

  • 鼠牙

    源见“雀角鼠牙”。比喻强暴势力。明屠隆《昙花记.檀施积功》:“罗敷遇千乘,提筐在桑间。鼠牙速我讼,都只为红颜。”【词语鼠牙】   汉语大词典:鼠牙

  • 寿桃

    《太平御览》卷九六七引汉东方朔《神异经》:“东北有树焉,高五十丈,其叶长八尺,广四五尺,名曰桃。其子径三尺二寸,小狭核,食之令人知寿。”后因以指鲜果或面制的桃子等祝寿用物,希冀延年益寿。明朱有燉《蟠桃

  • 千载难逢

    载:年。逢:遇。一千年也遇不到一次。原形容极不平常,现多形容机会难得与可贵。庾果之(441-491年),字景行,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幼时家贫,但意志坚定,每日吃杂菜生活,仍博涉文、义。齐武帝征为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