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刻烛赋诗

刻烛赋诗

南史.王僧孺传》:“竟陵王子良尝夜集学士,刻烛为诗,四韵者则刻一寸,以此为率。(萧)文琰曰:‘顿烧一寸烛,而成四韵诗,何难之有。’乃与令楷、江洪等共打铜钵立韵,响灭则诗成,皆可观览。”

刻烛赋诗,打钵立韵,是比赛迅速成诗的办法。后常以“刻烛成诗”或“刻烛求篇”,比喻诗才敏捷,下笔成章。

清.吴伟业《西泠闺咏》诗之二:“卖珠补屋花应满,刻烛成篇锦不如。”(见《梅村家藏藁》五)


见“刻烛为诗”。《南史》卷22:“转黄门侍郎,每预朝宴,~,文不加点,帝深赏叹。”


【典源】《南史·王僧孺传》:“萧文琰,兰陵人。丘令楷,吴兴人。江洪,济阳人。竟陵王子良尝夜集学士,刻烛为诗,四韵者则刻一寸,以此为率。文琰曰:‘顿烧一寸烛,而成四韵诗,何难之有!’乃与令楷、江洪等共打铜钵立韵,响灭则诗成,皆可观览。”

【今译】 南朝齐竟陵王萧子良礼贤好士,有很多文学之士聚集在他的门下,他曾与学士们夜间饮宴,作诗时在蜡烛上刻上记号,作四韵诗刻一寸,以此为时间标准。文士萧文琰说:“烧一寸烛作四韵诗,有什么难的!”于是与别人以敲击铜钵为标准作诗,等铜钵的响声停了诗就作出。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文思敏捷; 也形容文人集会赋诗。

【典形】 击钵、击钵催、刻烛、刻烛分笺、刻烛赋、刻烛赋诗、叩钵、诗成刻烛、吟烛、雕章刻烛、刻官烛、吟刻烛、分题击钵、分笺刻烛。

【示例】

〔击钵〕 清·唐孙华《钱瞿亭舍人挽诗》:“新诗击钵就,邀我与细论。”

〔击钵催〕 宋·陈师道《和李使君九日登戏马台》:“登高能赋属吾侪,不用传杯击钵催。”

〔刻烛〕 唐·刘禹锡《会昌春连宴即事》:“掷卢夸使气,刻烛斗成篇。”

〔刻烛分笺〕清·顾彩《桃花扇序》:“一时刻烛分笺,叠鼓竞吹,觉浩浩落落,如午夜之联诗。”

〔刻烛赋诗〕 宋·陆游《冬暖颇有春意追忆成都昔游》:“刻烛赋诗空入梦,倾家酿酒不供愁。”

〔叩钵〕 明 ·高启 《答衍师见赠》:“篇成出叩钵,锋疾惊楚僄。”

〔诗成刻烛〕 清·钱谦益《仲春十日自和合欢诗》之四:“诗成刻烛论佳句,歌罢穿花度好音。”

〔吟烛〕 宋·刘筠《夜宴》:“吟烛唯忧尽,杯筹岂易防。”


【词语刻烛赋诗】   汉语词典:刻烛赋诗

猜你喜欢

  • 明妃怨

    源见“昭君出塞”。指塞外乡愁。唐顾况《刘禅奴弹琵琶歌》:“明妃怨中汉使回,蔡琰愁处胡笳哀。”

  • 食其食者死其事

    吃人家的饭,就应为人家的事尽其死力。前一个“食”是动词,后一个“食”是名词。 旧指为人臣者当忠于所事。语出汉.刘向《说苑.立节》:“申鸣流涕而应之曰:‘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今吾

  • 吞炭

    同“漆身吞炭”。《梁书.侯景传》:“福禄官荣,自是天爵,劳而后受,理不相干,欲求吞炭,何其谬也!”【词语吞炭】   汉语大词典:吞炭

  • 惭远志

    源见“出山小草”。指隐者为重新出仕而感惭愧。清张问陶《暮秋家居》诗之一:“初名惭远志,小赋拟《闲居》。”

  • 赵玉

    同“赵氏璧”。清吴嘉纪《嗟哉行赠钱烈士》:“随珠赵玉,挈还烈士。”【词语赵玉】   汉语大词典:赵玉

  • 陇眠牛

    源见“牛眠地”。旧称风水好的葬地。宋韩琦《叔平学士知青州》诗:“过家门纳驷,卜地陇眠牛。”

  • 惊荒鸡

    源见“闻鸡起舞”。谓为鸡鸣声惊起,及时奋发。清归庄《董榕庵招集郊居》诗:“息影只今同病鹤,壮心空复惊荒鸡。”

  • 识字仅一丁

    源见“不识一丁”。谓识字很少。清王士禛《池北偶谈.新淦笔工》:“妍媸能否惟在上所使,此笔区区正其比;我生识字仅一丁,眼前所见徒毘陵。”

  • 金兰

    源见“金兰之友”。指契合的友情。亦借结义兄弟或志趣相投的朋友。晋葛洪《抱朴子.交际》:“《易》美金兰,《诗》咏百朋。虽有兄弟,不如友生。”唐孟郊《春夜忆萧子真》诗:“况我有金兰,忽尔为胡越。”明许自昌

  • 犬吠之盗

    谓小偷。《史记.酷吏列传》:“野无犬吠之盗。”偏正 引起狗叫的盗窃活动,也指小偷。《史记·酷吏列传》:“野无~。”△贬义。多用于描绘社会秩序。【词语犬吠之盗】  成语:犬吠之盗汉语大词典:犬吠之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