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利令智昏

利令智昏

形容因贪利而失去理智,不辨一切。《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赞》:“太史公曰: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主谓 为图私利而使头脑发昏,丧失理智。霍达《穆斯林的葬礼》:“蒲寿昌这个精明盖世的商人怎么偏偏留下了这样的疏漏? 唉,~,三年前,他完全被贪心给弄糊涂了!”△贬义。多用于描写逐利。→利欲熏心 惟利是图 财迷心窍 苍蝇见血 ↔淡泊寡欲 淡泊明志。 也作“利令智惛”。


解释贪图私利而使头脑糊涂。

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平原君赵胜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赵国宰相,战国四公子之一。赵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韩国把上党之地割让给秦国,上党守将冯亭不愿降秦,就把上党十七个城池献给赵国。赵孝成王大喜,但平阳君赵豹认为不可接受,认为这是冯亭在打算引赵抗秦。

赵孝成王召见平原君赵胜商议此事,赵胜认为可以接受。于是赵王派他前去接受这些城池,并命令廉颇领军驻于长平,由此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赵王以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替代廉颇为将,秦军包围赵军,活埋了赵国四十万降卒。赵孝成王九年(公元前257年),秦军包围赵国都城邯郸,情况十分危急。在平原君的游说下,楚、魏等国前来援救,才解了邯郸之围。

对于赵胜主张接受上党之地,司马迁并不认同。他在《史记》中评论说,平原君是乱世才子,可是看不到大的方面。俗话说‘私利会让人的心智昏乱’。平原君贪信冯亭的邪说,使赵国被活埋在长平的士兵多达四十多万,而且还差一点让都城邯郸沦陷,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近义利欲熏心

例句

一些官员忘了自己的身份、使命,利令智昏,作出了对不起人民的蠢事。


【词语利令智昏】  成语:利令智昏汉语词典:利令智昏

猜你喜欢

  • 剑射斗牛

    源见“丰城剑气”。剑光直射星空。比喻赤胆赴义,一往无前。唐孟郊《百忧》诗:“壮士心是剑,为君射斗牛。”

  • 雨魂云梦

    源见“巫山云雨”。指男女情事。元 贾仲明《金安寿》一折:“争似俺花浓花浓柳重,更和这雨魂云梦。”【词语雨魂云梦】  成语:雨魂云梦汉语大词典:雨魂云梦

  • 不可同年而语

    同“不可同日而语”。汉贾谊《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见“不可同日而语”。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比权量力,则~矣。”【词语不可同年而语】  成语:不

  • 歌黍

    源见“黍离愁”。唱《黍离》之歌。寓慨叹兴废之意。明高启《长洲苑》诗:“城迷歌黍客,地属采荛童。”【词语歌黍】   汉语大词典:歌黍

  • 学海

    汉扬雄《法言.学行》:“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不至于山,是故恶夫画也。”后因以“学海”谓做学问如河川流向大海,日进不止。北齐邢邵《广平王碑》:“志犹学海,业比登山。”晋王嘉《拾遗记.后汉》:“何休

  • 折巾郭

    源见“林宗折巾”。指东汉名士郭太。亦借指当世名士。宋张元幹《次仲弥性所和陈丈大卿韵》:“从来谁数折巾郭?重到似是栽桃刘。”【词语折巾郭】   汉语大词典:折巾郭

  • 一顾倾人

    见“一顾倾城”。《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城,再顾倾人国。’”【词语一顾倾人】  成语:一顾倾人

  • 西山日迫

    见“日薄西山”。元·张公芝《九世同居》1折:“堪叹的是~桑榆暮,喜的是高堂月旦芝兰聚。”【词语西山日迫】  成语:西山日迫汉语大词典:西山日迫

  • 悬车

    悬车:古代官员退休后,把原来任职时所乘坐的车悬挂起来,表示告老退居故乡之意。汉代规定,官吏到了70岁,因耳目不灵,腿脚不便,就应悬车退休家居。西汉御史大夫薛广德就是主动提出退休请求而悬车家居的。薛广德

  • 蚁旋磨上

    《晋书.天文志》:“日月实东行,而天牵之以西没。譬蚁行之磨上,磨左旋而蚁右去,磨疾而蚁迟,故不得不随磨左回焉。”古代科学不发达,搞不清地球、月球的自转、公转以及它们与太阳之间的相互关系,故在解释天体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