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兵不血刃

兵不血刃

谓不经过战斗而取得胜利。荀子认为,战争是实现仁义的手段。他说,尧伐欢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汤伐夏桀,文王伐崇,武王伐纣,上述四帝、两王都是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因而,附近的人因其推行善政而服从其领导,远方的人因仰慕其德行而前来投奔,武器上没有一点血迹,远近已来归服,功德极盛,恩惠遍及四方。

【出典】:

《荀子·议兵》:“故仁人之兵,所存者神,所过者化,若时雨之降,莫不说喜。是以尧伐欢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此四帝、两王皆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也。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德盛于此,施及四极。”

【例句】:

尉缭子·武议》:“武王不罢士民,兵不血刃,而克商诛纣。” 唐·房玄龄《晋书·王濬传》:“濬自发蜀,兵不血刃,攻无坚城。”


主谓 兵,兵器。兵器上没有沾血。《荀子·议兵》:“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远迩来服。”△用于表示未经激烈战斗就取得了胜利。→不战而胜↔血流漂杵 血流成河。 也作“兵无血刃”、“军不血刃”。


解释兵:兵器。兵器上没有沾血。指未经交锋或激战而取得胜利。

出处荀子·议兵》:“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

荀子的学生陈嚣问荀子:“先生您谈论用兵之道的时候,经常把仁义作为根本。仁的意思就是爱人,义的意思就是遵循道理,既然这样,那为什么还要用兵呢?因为在我看来,用兵的原因就是为了争夺啊。”

荀子说:“仁的意思就是爱人,正因为爱人,所以就憎恶别人危害它;义的意思就是遵循道理,正因为遵循道理,所以就憎恶别人弄乱它。这么说来,用兵的原因就是为了禁止暴横,消除危害,并不是为了争夺。因此,仁人的军队,停留的地方会得到全面治理,经过的地方会受到教育感化,就像及时雨一样,没人不喜欢。尧、舜、大禹、商汤、文王、武王,这两帝四王都是用仁义的军队驰骋于天下,所以近处喜爱他们的善良,远方仰慕他们的道义,兵器上连血都没有沾染,远近的人就来归附了。《诗经》上说:‘君子忠于仁义,坚持道义,正因为这,所以才长久地坐镇国家。’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近义不战而胜

反义浴血奋战

例句

人民解放军兵不血刃,就解放了这个城市。


【词语兵不血刃】  成语:兵不血刃汉语词典:兵不血刃

猜你喜欢

  • 瞎马临池

    同“临池瞎马”。清张问陶《观我》诗:“飞花堕溷春难晚,瞎马临池夜可惊。”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积重难返,良有所因,夜行无烛,瞎马临池,今日大患,莫大于昧。”主谓 比喻面临危险还纯然不知。语本南朝宋

  • 长江后浪推前浪

    比喻世事的更迭。多指新生事物代替陈旧事物,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宋.刘斧《青琐高义.孙氏记》:“我闻古人之诗曰:‘长江后浪推前浪,浮世新人换旧人。’”主谓 比喻世事的更替发展。多指新人辈出,新事物不断向

  • 指染尝鼋

    源见“染指”。比喻尝到某种滋味。宋陆游《读〈老子〉》诗:“《道德》五千言,巍巍众妙门。管窥那见豹,指染仅尝鼋。”

  • 假隐自名

    源见“终南捷径”。谓借隐居沽名钓誉以猎取官位。《新唐书.隐逸传序》:“然放利之徒,假隐自名,以诡禄仕。”

  • 尘污元规

    同“尘污人”。清吴雯《题孙孝堪渔父小像》诗之二:“尘污元规那自如,漫劳方曲障鶢鶋。”

  • 楮叶莫辨

    《韩非子.喻老》:“宋人有为其君以象为楮叶者(象,指用象牙;楮,音chǔ),三年而成。丰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之中而不可别也。”韩非用此例原意在说明,不乘天地之资,不随自然之道,单凭个人努力,其结

  • 涅而不缁

    《论语.阳货》:“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lín损伤);不曰白乎,涅(niè染也)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孔子对子路说:“对,我曾经说过君子人不去坏人那里。但不是说坚

  • 青云直上

    源见“青云自致”。指飞黄腾达。南朝 齐 孔稚圭《北山移文》:“度白雪以方洁,干青云而直上。”唐刘禹锡《寄毘陵杨给事》诗之二:“青云直上多无地,却要斜飞取势回。”主谓 直线上升,直到云天。比喻人的地位上

  • 翘弓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引逸《诗》:“翘翘车乘,招我以弓。”杜预注:“古者聘士以弓。”后因以“翘弓”为礼聘贤才的典故。南朝 陈周弘让《与徐陵荐方圆书》:“脱能登此仄陋,纶言是属,翘弓远贲,则山谷咸劝,足

  • 百堕俱举

    同“百废俱兴”。钱基博《吴禄贞传》:“在边三年,百堕俱举,而刊有《延吉边务报告》四册,则其客江阴 章钟祚搜辑禄贞在边之书牍也。”见“百废俱兴”。钱基博《吴禄贞传》:“在边三年,~,而刊有《延吉边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