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众叛亲离

众叛亲离

意谓群众背叛,亲信远离,不得人心,处境非常孤立。公元前719年,卫国公子州吁杀死了他的哥哥卫桓公,自立为君。而后为了转移国内不满情绪,又对外发动伐郑之役。当时,鲁隐公问大夫众仲,州吁能不能成功?众仲回答说:州吁对外用兵以求转移人民视线,只能更加失去群众。对内想缓和人心,结果必然是“众叛亲离”,他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出典】:

左传·隐公四年》:“公问于众仲曰:‘卫州吁其成乎。’对曰:‘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例句】:

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公孙瓒传注》:“既乃残杀老弱,幽士愤怨,众叛亲离,孑然无党。”唐·陆贽《议汴州逐刘士宁状》:“伏以刘士宁昏荒暴慢,恶贯久盈。圣情爱人,久为含忍。亲离众叛,自取奔亡。”


并列 众人反对,亲信背离。形容不得人心,处境孤立。语出《左传·隐公四年》:“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柳建伟《都市里的生产队》:“挨到大队改称的时候,自家执政的人已走到~的末路。”△贬义。多用于描写由于自己的言行导致的孤立处境。也作“亲离众叛”、“众散亲离”。


解释众人反对,亲信背离。形容处境十分孤立。

出处左传·隐公四年》:“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卫庄公很喜爱小儿子州吁,因为州吁是自己非常宠爱的小妾生的。卫庄公对州吁的错误一味纵容而不加制止。庄公死后,州吁同父异母的哥哥继承了王位,即为卫桓公。后来州吁杀掉卫桓公,篡夺了王位。

后来州吁杀掉卫桓公,篡夺了王位。鲁国国君听说了这事,就问大臣众仲:“州吁能成功吗?”众仲回答说:“只听说用德行安定百姓,没听说用祸乱安定百姓的。用祸乱,就如同要理出乱丝的头绪,反而会弄得更加纷乱。州吁这个人,依仗武力而安于残忍。依仗武力就没有大众,安于残忍就没有亲信。大家背叛,亲信离开,就难以成功了。军事就像火一样,不去制止就会焚烧自己。州吁杀了他的国君,又暴虐地驱使百姓,不致力于建立德政,反而想通过祸乱来取得成功,就一定不能免于祸患。”

后来卫国大臣石碏设计将州吁骗到陈国,说服陈国国君将其抓住,交由卫国处理。卫国派去大臣,将州吁杀死在了陈国。

例句

失道者必然众叛亲离。


【词语众叛亲离】  成语:众叛亲离汉语词典:众叛亲离

猜你喜欢

  • 空中书

    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卷十《晋上虞龙山史宗》:“道人以书付小儿……小儿云:‘道人令其捉杖,飘然而去,或闻足下波浪耳。’并说山中人寄书犹在小儿衣带……令人送此小儿至白土埭,送与史宗。宗开书大惊云:‘

  • 吹笙骑鹄

    同“吹笙跨鹤”。宋刘克庄《贺新郎.题薄涧寺》词:“风露驱炎毒,记仙翁飘然谪堕,吹笙骑鹄。”

  • 汉官威仪

    同“汉官仪”。唐杜甫《狄明府》诗:“太宗社稷一朝正,汉官威仪重昭洗。”偏正 汉代朝廷的礼仪、服饰制度。泛指正规的皇族礼仪、典章。《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老吏或垂涕曰:‘不图今日复见~。’”清·洪昇《

  • 鸣琴

    同“鸣琴化治”。唐李白《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诗:“季父拥鸣琴,德声布云雷。”【词语鸣琴】   汉语大词典:鸣琴

  • 墙东避世

    源见“墙东”。指隐居。清宋琬《王酉山之闽》诗:“墙东避世王君公,短笠长竿傍沧海。”

  • 去梯

    《后汉书.刘表传》载:刘表之子刘琦,因不见容于后母,问计于诸葛亮,亮不言。后刘琦请诸葛亮登楼,去其梯,道:“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而入吾耳,可以言未?”于是诸葛亮劝其效仿晋公子重耳居外发展。

  • 龙山吹帽

    源见“孟嘉落帽”。形容名士风流洒脱。清陆楙《胜葫芦.十二月》曲:“龙山吹帽,楚台戏马,曾赋昔游篇。”【词语龙山吹帽】   汉语大词典:龙山吹帽

  • 锦衣行昼

    同“被绣昼行”。宋辛弃疾《水龙吟.次年南涧用前韵为仆寿仆与公生日相去一日再和以寿南涧》词:“金印明年如斗。向中州,锦衣行昼。”偏正 指富贵得意时回归故乡,光耀祖宗家门。宋·辛弃疾《水龙吟·次年南涧用前

  • 汉阴翁

    同“汉阴老”。清魏源《古诗答陆彦若》:“落落汉阴翁,劳劳桔槔徒。不怨不逢年,但恐人力疏。”

  • 倚柱惊雷

    源见“未惊雷破柱”。谓雷声轰鸣,使人震惊。北周庾信《奉和赵王喜雨》:“投壶欲起电,倚柱稍惊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