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五十步笑百步

五十步笑百步

泛指所犯缺点或错误程度虽有不同,实质却没有两样。梁惠王问孟子,我对于治理国家,尽心竭力。河内遭灾,则移当地百姓于河东,而将河东粮食移往河内。河东遭灾,我也采取同样方法。看看邻国君主办理政事,没有人象我这样尽心。可是,邻国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人民却不见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拿战争打个比方:战鼓咚咚敲响,短兵已经相接,打了败仗的就抛下盔甲,拖着武器,狼狈逃窜,有的逃了百步才停下来,有的才逃五十步就停住了脚。这时,那个跑了五十步的人拿自己只后退五十来步远这点去讥笑后退上百步的人胆子小,您觉得如何?梁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后退上百步罢了,可这也是逃跑呀。孟子说,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巴望您国家的人民比邻国增多了。

【出典】:

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例句】:

南朝宋·何承天《答宗居士书》:“昔之所谓道者,于形为无形,于事为无事,恬漠冲粹,养智怡神。岂独爱欲未除,宿缘是畏,唯见其有,岂复是过,以此嗤齐侯,犹五十步笑百步耳。”


主谓作战时逃跑五十步的人讥笑逃跑了一百步的人。后泛指缺点或错误的程度虽有所不同,但其实质是一样的。语本《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例]你也出了次品,还要讥笑他,不是~吗。△贬义。多用于彼此错误缺点不相上下方面。→不相上下 相去无几 未达一间同浴讥裸 ↔天差地远 千差万别


解释败逃五十步的人讥笑败逃一百步的人。后用来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轻或重的区别。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梁惠王是战国时期魏国国君,即魏惠王,因为他即位九年后迁都至大梁(今开封),故又称梁惠王。有一次他对孟子说:“我对于国家真是费尽了心力。迁移饥民、赈济灾荒,从不落空。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治,没有一个国家能像我这样替百姓打算的。可是,那些国家的百姓并不因此而减少,我的百姓也并不因此而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您喜欢战争,那就让我用战争来打个比方。战鼓咚咚一响,武器刚刚接触,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一口气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一口气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五十步的战士竟然耻笑跑一百步的战士,你觉得他们这么说行不行?”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如果您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再希望您的百姓比邻国多了。百姓如果能丰衣足食,天下就一定能够归服。但是如果丰年不知储存粮食,灾年不知赈济百姓,人饿死了,不怪自己,却归因于年成不好,这何异于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假如您不归罪于年成,而从政治上着手改革,励精图治,那么天下人民就都会来投奔您了。”

例句

你也出了次品,还要讥笑他,不是五十步笑百步吗?


【词语五十步笑百步】  成语:五十步笑百步汉语词典:五十步笑百步

猜你喜欢

  • 燕毛

    燕:通“宴”,宴饮。古礼祭祀完毕,宴饮开始时,按毛发之色排列长幼的坐次。《中庸》:“燕毛所以序次也。”【词语燕毛】   汉语大词典:燕毛

  • 二十四老翁

    《孔子家语》卷三《辩政》:“孔子谓宓子贱曰:‘子治单父,众悦,子何施而得之也?子语丘所以为之者。’……(子贱)曰:‘不齐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所友视者十一人。’孔子曰:‘……犹未足也。’曰:‘此

  • 剑头炊火

    同“剑头炊”。元方夔《邑郭旅中》诗:“出猎将军夜打围,剑头炊火割鲜肥。”【词语剑头炊火】   汉语大词典:剑头炊火

  • 杨氏铜盘

    《北史.杨惜传》:“惜一门四世同居,家甚隆盛,昆季就学者三十馀人。学庭前有奈树,实落地,群儿咸争之,愔颓然独坐。其季父暐适入学馆,见之,大用嗟异。顾谓宾客曰:‘此儿恬裕(注:安静宽宏),有我家风。’宅

  • 身在江海之上,心居魏阙之下

    魏阙:宫殿之门,荣华富贵的象征。 隐身在江海之上,心里却惦念着宫廷的荣华。 原意为身在草野,而心怀爵禄。 后也用以表示人的思想,无远不至,不受时空限制。语出《庄子.让王》:“中山公子牟谓瞻子曰:

  • 为法自毙

    西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商鞅此言意谓自己立法,自受弊害。后用喻自

  • 沆瀣一气

    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载:唐代崔瀣参加科举考试,被考官崔沆录取,当时有人嘲笑说:“座主门生,沆 瀣一气。”后以“沆瀣一气”指气味相投的人联结一起。今多用于贬义。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某太医》:“天之报

  • 持霜螯

    同“持螯把酒”。宋陆游《神山歌》:“有口惟可饮醇醪,有手惟可持霜螯。”

  • 勒燕然石

    同“勒铭燕然”。唐李益《统汉峰下》诗:“只今已勒燕然石,北地无人空明月。”

  • 椒寝之位

    源见“椒房”。指皇后之位。明沈德符《野获编.立储仪注》:“按英宗册立最幼,尚未及百日命名之期,盖宣庙急欲正椒寝之位,所谓母以子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