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九鼎沦泗

九鼎沦泗

指周朝传国宝九鼎中之一只,沉落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下的泗(sì四)水中。战国末年,秦朝灭了周朝,周朝九只宝鼎归属了秦朝。有人说宋国的太丘(今河南永城西北)社坛沦陷时,宝鼎沉没在彭城下的泗水中。秦始皇巡视回来,经过彭城,斋戒祭祷,想要从泗水里捞出周鼎。派一千多人潜入水里去寻找,没有找到。后以此典形容帝王基业沦亡,国祚迁移。此典又作“出周鼎”、“移周鼎”、“逸周鼎”、“九鼎沦”、“沦泗鼎”。

【出典】:

史记》卷28《封禅书》1365页:“秦灭周,周之九鼎(原是古代盛食物器皿,后成为礼器。传说夏禹铸九只大鼎,象征九州。三代时奉为传国之宝,代表国家政权)入于秦。或曰宋太丘社亡(社址陷落),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又《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248页):“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词,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

【例句】:

唐·杜牧《过骊山作》:“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唐·李商隐《送千牛李将军赴阙》:“纵未移周鼎,何辞免赵坑。” 宋·苏轼《石鼓歌》:“传闻九鼎沦泗上,欲使万夫沉水取。” 宋·苏轼《甘露寺》:“泗水逸周鼎,渭城辞汉盘。” 清·顾炎武《陈生芳绩两尊人先后即世》:“人间若不生之子,五岳崩颓九鼎沦。” 清·顾炎武《后土祠》:“事同沦泗鼎,时接堕天弓。”


【典源】《史记·封禅书》:“秦灭周,周之九鼎入于秦。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史记·周本纪》:“周君、王赧卒,周民遂东亡。秦取九鼎宝器, 而迁西周公于(dan)孤。”《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

【今译】 战国末年,秦灭周,取周的传国之宝九鼎运回秦国,经过泗水的彭城地方,鼎沉入泗水中,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巡视各地,经过彭城,想将九鼎打捞出来,但没有成功。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王业销亡,国祚移迁。

【典形】 出周鼎、九鼎沦、九鼎沦泗、沦泗鼎、移周鼎、逸周鼎。

【示例】

〔出周鼎〕唐·杜牧《过骊山作》:“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九鼎沦〕 清·顾炎武《陈生芳绩两尊人先后即世》:“人间若不生之子,五岳崩颓九鼎沦。”

〔九鼎沦泗〕 宋·苏轼《石鼓歌》:“传闻九鼎沦泗上,欲使万夫沉水取。”

〔沦泗鼎〕 清·顾炎武《后土祠》:“事同沦泗鼎,时接堕天弓。”

〔移周鼎〕 唐·李商隐《送千牛李将军赴阙》:“纵未移周鼎,何辞免赵坑。”

〔逸周鼎〕 宋·苏轼《甘露寺》:“泗水逸周鼎,渭城辞汉盘。”


猜你喜欢

  • 东墙

    源见“东墙窥宋”。指美女或女子寄情之所。宋晁补之《紫玉箫.过尧民金部四叔位见韩相家姬轻盈所留题》词:“襄王自是春梦,休谩说东墙,事更难凭。”明汤显祖《牡丹亭.言怀》:“无萤凿遍了邻家壁,甚东墙不许人窥

  • 雍门叹

    同“雍门泣”。清顾炎武《衡王府》诗:“雍门今有叹,流涕一相逢。”

  • 花鸟使

    唐.元稹《元氏长庆集》二四《上阳白发人》:“天宝年中花鸟使,撩花狎鸟含春思。满怀墨诏求嫔御,走上高楼半酣醉。”唐玄宗时,每岁都要派遣使臣到全国各地挑选美女,以充后宫。被派出的使臣称为花鸟使。宋.刘克庄

  • 共少

    《北齐书.兰陵王孝瓘传》:“兰陵武王长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北齐兰陵武王高长恭,非常注意细事,爱护将士,在军队中每得一点好吃的东西,不论一瓜

  • 仓中悟

    源见“李斯溷鼠”。谓认识到人要善于自处。前蜀韦庄《咸阳怀古》诗:“李斯不向仓中悟,徐福应无物外游。”

  • 焚稿

    《晋书》卷三十四《羊祜传》:“祜历职二朝,任典枢要,政事损益,皆谘访焉,势利之求,无所关与。其嘉谋谠议,皆焚其草,故世莫闻。凡所进达,人皆不知所由。或谓诂慎密太过者。祜曰:‘是何言欤!夫入则造膝,出则

  • 望尘之友

    源见“望尘而拜”。指趋炎附势的小人之交。宋苏轼《题右军斫绘图》:“兰亭之会或以比之金谷,而以逸少比季伦,逸少闻之甚喜。金谷之会皆望尘之友,季伦之于逸少如鸱鸢之于鸿鹄,尚不堪作奴,而以自比,决是晋 宋间

  • 齐大非耦

    《左传.桓公六年》:“齐侯(齐釐公)欲以文姜(齐釐公女,后嫁鲁桓公)妻郑大子忽(郑庄公之子,一作大子忽,《史记.郑世家》作太子忽),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同偶,即匹、配的意思),齐大

  • 噀风作雨

    源见“栾巴噀酒”。形容饮酒很多。唐李端《晚春过夏侯校书值其沉醉戏赠》诗:“噀风仍作雨,洒地即成泉。”

  • 文献不足

    文:指古代典籍。献:指熟悉古代制度的贤人。《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征:证明。杞是夏朝的后代,宋是殷朝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