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东道主

东道主

本指东路上的主人。后泛指居停主人,亦称以酒食请客者为东道主。公元前630年,秦、晋两国合兵伐郑。在兵临城下之际,郑文公派遣烛之武夜往秦营对秦穆公说:“秦晋两大国攻打郑国,郑国肯定灭亡。如果灭掉郑国对你有好处,你劳师动众当然值得。但是,晋国在我们两国之间,要把郑国收归秦有,您知道这是无法办到的。这样看来,您又何必灭郑而便宜晋国呢?晋国实力增强一分,您的国力就削弱一分。如果留下郑国作为东道主,你们如果有使者往来,郑国可以供应所需物品,这对你们没有任何坏处……秦穆公听了这番话非常赞成。立刻与郑人订立盟约并派兵帮其把守,自己则率军而还。

【出典】:

左传·僖公三十年》:“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倍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例句】:

唐·李白《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 明·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一二四《复杨都督书》:“武林游目,大是佳事,况重之以东道主哉”!


偏正 指接待宾客的当地主人。唐·李白《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诗:“君为~,于此卧云松。”△多用于称呼方面。也作“东道交”、“东道主人”。


生活中,以酒食请客者为 “东道主”,请客即为 “作东”、“做东道”。

东道”是什么意思呢? 怎么同请客有关系呢?

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着这样一件事: 秦晋两国联合攻打郑国,郑国在危急之际派烛之武去离间秦晋联盟。烛之武对秦君说:“我们郑国跟你们秦国并不搭界,中间隔着一个晋国,如果我们郑国被灭亡了,只能是使晋国的版图扩大了; 晋国强大了,对你们秦国也会有威胁啊! 如果让我们郑国存在下去,那么贵国以后到东方远行的使者,在东道上如果缺吃少用,我们会提供、招待呀! 这对贵国有什么不好呢?”烛之武后面的话原文是: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 使者) 之往来,共 ( 供) 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郑在秦的东边,可以提供秦国使者的食宿,故称为 “东道主”,意即 “东边道上的主人”。秦君听罢此言,甚觉有理,便撤回了围郑之军,还派人帮助郑国守卫。

后世遂以用酒食招待客人 ( 请客) 者为 “东道主”。


【词语东道主】  成语:东道主汉语词典:东道主

猜你喜欢

  • 月旦里评

    同“月旦评”。明李东阳《寄题松江曹封君屏山别业》诗:“月旦里评劳衮钺,春秋乡燕仰仪型。”

  • 鸷鸟累百,不如一鹗

    鹗:大雕。 猛禽上百只,也赶不上一只大鵰。 比喻俊杰之士可贵。语出《汉书.邹阳传》:“臣闻鸷鸟累百,不如一鹗。”《文选.孔融〈荐祢衡表〉》:“鸷鸟累百,不如一鹗。使衡立朝,必有可观。”《后汉书.庞

  • 颖露囊锥

    同“颖露囊中”。宋高观国《雨中花》词:“文章俊伟,颖露囊锥,名动万里呼韩。”

  • 不修边幅

    《后汉书.马援传》:“公孙不吐哺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李贤注:“言若布帛修整其边幅也。”后以形容不注意服饰整洁、仪容美观。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序致》:“肆

  • 二疏

    《汉书.疏广传》:汉疏广,东海兰陵人,宣帝时为太傅,兄子受同时为少傅。朝廷以为荣,“在位五岁,……广谓受曰:‘吾闻“知足不辱,知耻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今仕〔宦〕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

  • 今日不知明日事

    古人慨叹人生无常之语。意谓活过了今天,不知是否还能活过明天。 也形容生活动荡,后事未卜。语出《通俗编.时序》引宋李殿丞诗:“今日不知明日事。”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一:“余曩在太学,命市薪六

  • 曰若稽古三万言

    “曰若稽古”是《书.尧典》的首句。稽古:考古。汉代经学家解说这四个字,用了三万字,是汉代经学烦琐的著名例子。《汉书.艺文志.六艺略》颜师古注引桓谭《新论》云:“秦近君能说《尧典》,篇目两字之说至十余万

  • 书五车

    同“书富五车”。宋陆游《云门过何山》诗:“空将书五车,自诳腹十围。”

  • 忆莼

    同“忆莼鲈”。宋陆游《舟中夜赋》诗:“寓居尚复能栽竹,羁宦悬知正忆莼。”【词语忆莼】   汉语大词典:忆莼

  • 廖凝挈瓢

    参见:挈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