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

指人到三十岁正是立业之年,应当有所建树。孔子在谈到自己一生成长过程时说,我十五岁时开始立下学习的志愿,三十岁时学业有所成就;四十岁时能知道事物的道理而不感到疑惑,五十岁时懂得事情所以然的道理而穷道达变;六十岁时见闻广博,遇事可立辨曲直善恶;七十岁时能按自己心愿而又不超越法度。后人把人的三十岁叫做“而立”之年。

【出典】:

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例句】: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鲁迅《阿Q正传》:“谁知道他将到‘而立’之年,竟被小尼姑害得飘飘然了。”


偏正 而,才。三十岁才开始成熟,能自立于社会。语出《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多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陆继宗《三十而立》:“他们都是在二十几岁作出贡献,三十开外就荣获诺贝尔奖金,真可谓~。”△用于描述青年的成熟阶段。


解释本指人在三十岁左右知晓礼仪,做事有分寸。后用来表示人在三十岁前后应当有所成就。

出处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主要学生的言行的一部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从《学而》到《尧曰》共二十篇。

在第二篇《为政》中,孔子有一段话,大致叙述了自己一生的各个阶段,教导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要有每个阶段的收获。他说:“我十五岁时立下了学习的志愿;三十岁时学懂了礼仪,从此说话做事都有了把握;四十岁时掌握了各种知识,所以心里不犯糊涂;五十岁时懂得了天命;六十岁时,一听别人的言语,就可以分辨出真假,判定出是非;到了七十岁,便能做到既随心所欲,又不逾越规矩。”

例句

他们都是在二十几岁作出贡献,三十开外就荣获诺贝尔奖,真可谓三十而立。


【词语三十而立】  成语:三十而立汉语词典:三十而立

猜你喜欢

  • 太仓稊米

    《庄子.秋水》:“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太仓,大谷仓;稊米,小米粒。后因以“太仓稊米”喻极渺小。唐白居易《和思归乐》:“人生百岁内,天地暂寓形

  • 披云雾见青霄

    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卫伯玉为尚书令,见乐广与中朝名士谈议,奇之……命子弟造之,曰:‘此人,人之水镜也,见之若披云雾,睹青天。’”后因以“披云雾见青霄”比喻人的神情清朗,富有识鉴。清王夫

  • 未为晚也

    为时还不算晚。语出《战国策.楚策四》:“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颐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元.王子一《误入桃源》一折:“可惜刘阮二人尘缘未断,终有思归之心,那时节我再度他,未为晚也。”明.

  • 梦鸡

    《晋书.谢安传》:“(谢安因病自新城回到京都建康)闻当舆入西州门,自以本志不遂,深自慨失,因怅然谓所亲曰:‘昔桓温在时,吾常惧不全。忽梦乘温舆行十六里,见一白鸡而止。乘温舆者,代其位也。十六里,止今十

  • 涸溜濡沫

    同“涸鳞濡沫”。唐元稹《三月三十日程氏馆》诗:“涸溜沾濡沫,余光照死灰。”

  • 涣若冰消

    同“涣然冰释”。南朝 梁王莹《答释法书书难范缜〈神灭论〉》:“标理明例,涣若冰消。”见“涣然冰释”。南朝梁·王莹《答释法云书难范缜〈神灭论〉》:“标理明例,~。”【词语涣若冰消】  成语:涣若冰消汉语

  • 坠茵落溷

    《南史.范缜传》:“(竟陵王)子良问曰:‘君不信因果,何得富贵贫贱?’缜答曰:‘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粪溷之中;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

  • 季札听歌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为之歌《邶》、《鄘》、《卫》,曰:‘美哉!忧而不困也。吾闻卫康叔、武公

  • 管窥蛙见

    源见“管窥蠡测”、“井蛙”。比喻见识短浅,眼界狭窄。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予〕只以管窥蛙见之识,谬语同心;虚赤帜于词坛,以待将来作者。”并列 窥,从小孔或缝隙里看。蛙见:井蛙之见。比喻孤陋寡

  • 阳精

    《三国志.魏书.管辂传》:“清河令徐季龙使人行猎,令辂筮其所得。”南朝宋.裴松之注引《辂别传》:“辂言:‘……是以龙者阳精,以潜为阴,幽灵上通,和气感神,二物相扶,故能兴云。’”阳精,古人有龙为阳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