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一时之利

一时之利

此典指晋文公评论城濮(今山东鄄城县西南临濮集)之战,认为先轸(zhěn枕)“军事胜为右”之说是一时之利;而狐偃(yǎn演)“毋失信”之说是万世功。后以此典比喻战争中一时取胜;或比喻一时的利益。晋文公(前697——前628年),晋献公之子,名重耳。因晋献公立幼子为嗣,重耳出奔在外十九年,由秦送回国即位,晋文公。他整顿内政,增强军队,使国力强盛。又平定周朝内乱,迎接周襄王复位,以“尊王”相号召。晋、楚在城濮会战,大胜楚军;并在践土(今河南荥阳东北)大会诸侯,成为霸主。晋文公五年(前632年)六月,晋文公渡过黄河向北回国。实行奖赏,狐偃第一。有人说:“城濮战胜的事情,是先轸的谋略。”晋文公说:“城濮的事情,狐偃劝说我不要失信。先轸说军事以打胜为贵,我用它获得胜利。但这是一时有利的说法,狐偃的话是万世的功绩,怎么能让一时的利益超过万世的功绩呢?因此将狐偃奖在第一。”此典又作“时利”。

【出典】:

史记》卷39《晋世家》1668页:“晋侯度河北归国。行赏,狐偃为首。或曰;‘城濮之事,先轸之谋。’文公曰:‘城濮之事,偃说我毋失信。先轸曰军事胜为右(古代尚右,有优胜含意),吾用之以胜。然此一时之说,偃言万世之功,奈何以一时之利而加万世之功乎?是以先之。’”

【例句】: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慕容暐载记》:“趣一时之利哉。” 唐·李延寿《北史·魏本纪·高宗文成皇帝》:“刺史牧人,为万里之表。自顷每因发调,逼人假贷,大商富贾,要射时利,上下通同,分以润屋。为政之弊,莫过于此,其一切禁绝。”


猜你喜欢

  • 鸾啸

    源见“苏门长啸”。比喻胸怀志趣更高。清王士禛《题乔子静桃花流水图》诗:“傥遇避秦人,或逢鬼谷子。鸾啸一逌然,沙禽忽惊起。”【词语鸾啸】   汉语大词典:鸾啸

  • 书从外氏学

    《南史.周朗传》附《周颙传》:“少从外氏车骑将军臧质家得卫恒散隶书法,学之甚工。文惠太子使颙书玄圃茅斋壁。国子祭酒何胤以倒薤书求就颙换之。颙笑答曰:‘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南朝宋.周颙小时候喜欢写

  • 伯玉知非

    源见“蘧瑗知非”。谓因时达变,不断反省悔悟过去,迁善从新。元袁桷《次韵王继学》:“退之掌制惭存藳,伯玉知非定止车。”主谓 伯玉,蘧瑗,春秋时卫国人,字伯玉。知道以前不对。语出《淮南子·原道训》:“故蘧

  • 望尘之友

    源见“望尘而拜”。指趋炎附势的小人之交。宋苏轼《题右军斫绘图》:“兰亭之会或以比之金谷,而以逸少比季伦,逸少闻之甚喜。金谷之会皆望尘之友,季伦之于逸少如鸱鸢之于鸿鹄,尚不堪作奴,而以自比,决是晋 宋间

  • 斗南一人

    斗南,北斗之南,即天下。谓天下只此一人。形容品德或才学独步当时。见唐狄仁杰之事迹。狄仁杰(630-70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以明经举,任汴州参军,后改授并州法曹参军,又调任大理丞,

  • 管宁榻

    《三国志.管宁传》“此宁志行所欲必全,不为守高”裴松之注引晋皇甫谧《高士传》:“管宁(字幼安)自越海及归,常坐一木榻,积五十余年,未尝箕股,其榻上当膝处皆穿。”后因以“管宁榻”借指隐居高士心意恬静、甘

  • 铸像

    同“铸金思范蠡”。明陈子龙《诸暨城南作》诗:“浣纱石在无亡国,铸像金多失霸才。”

  • 徐公有常

    《三国志.魏书.徐邈传》:“或问庐钦:‘徐公当武帝之时,人以为通,自在凉州及还京师,人以为介,何也?’钦答曰:‘往者毛孝先、崔季珪等用事,贵清素之士,于时皆变易车服以求名高,而徐公不改其常,故人以为通

  • 握发

    同“吐哺握发”。唐钱起《送任先生任唐山丞》诗:“上公频握发,才子共垂帷。”清方文《闻范质公大司马免官感赋》诗之二:“握发朝廷士,鸣铙夜守营。”【词语握发】   汉语大词典:握发

  • 雀屏

    同“雀屏射目”。明屠隆《綵毫记.他乡持正》:“敢相期百年,雀屏难选。使君有妇恩非浅,感芳心自怜。”【词语雀屏】   汉语大词典:雀屏